首页 | 用户名: 密码 : 验证码: 点击可刷新 免费注册 | 申请VIP会员 | 固定排名 | 广告服务
中国电气自动化网首页
PLC | 电机 | 变频器 | 人机界面 | 运动伺服 | 控制传动 | 自动化软件
DCS | 传感器 | 通信网络 | 现场总线 | 数据采集 | 电气开关 | 数传测控
电源 | 嵌入式 | 仪器仪表 | 低压电器 | 机器视觉 | 工业安全 | 工控机
模具 | 电线电缆 | 电子元件 | 成套设备 | 液压气动 | 制 冷
机床 | 电力能源 | 机械设备 | 石油化工 | 矿业冶金 | 水工业
物流 | 轨道交通 | 汽车电子 | 工程机械 | 输 配 电 | 电 梯
产品 企业 供求 文库
下载 视频 招聘 期刊 会展 培训 库存 论坛 访谈 维修  
热词:嵌入式 传感器 电源 主板 工控机 PLC 人机界面 变频器
新闻首页 行业动态 政策法规 企业新闻 展会报道 企业纪实 风云人物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电气自动化网首页 >> 新闻首页 >> 详细信息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发布日期:2008-4-22 9:44:23) 来源:中国电子报
 

  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周宏仁

  党的十七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进高新技术与传统工业改造结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随着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组建,两化融合进入实质性发展阶段。

  从4月开始,《中国电子报》将于一版显著位置开辟“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栏,约请信息化及工业领域的政府官员、权威专家学者、主导企业领导,全面解读推进两化融合的目的和意义,探讨推进两化融合的政策和路径,分享国内外推进两化融合的做法和经验,为两化融合提供决策参考和有益借鉴,敬请关注。

  内忧外患的切肤之痛,使中华民族深深认识到,没有工业化就没有国家的富强,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工业化也因此成为我国无数革命先烈和志士仁人的百年梦想和奋斗目标。然而,在我们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的时候,信息革命的浪潮却已席卷全球,信息化成为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与此同时,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也成为我国学术界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很多人认为,中国应该先完成工业化,再考虑信息化;或者中国尚不具备搞信息化的经济技术条件,搞了也是效益极差,浪费资源。有人将信息化与失业相提并论,认为现阶段的中国不能发展高技术,不能搞信息化,要“劳动密集”下去,否则,失业问题更解决不了。信息化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还很难得到广泛认同。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全面、科学地研究和分析了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确定了今后一个历史时期我国实现科学发展的基本方针、政策和路线。关于今后一个历史时期我国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十七大报告提出了“五化并举”。其中的“五化”即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五化并举”的提出,对过去几年关于我国究竟是处于“重化工化”阶段,应该优先发展“重化工”,还是应该将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争论,作了一个结论,进一步确立了信息化在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战略地位。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还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这里提出的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深刻地阐明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辩证关系,说明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目标何在。两化融合不仅说明了今后一个历史时期我国信息化的战略重点之所在,而且也标志着我国的信息化推进开始向着信息化的核心领域进军。

  一、工业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工业化的准确含义是产业化,即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转向“货物和服务的商业性生产”的过程。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的结果,不仅使第二产业产业化了,实现了大规模的生产和规模经济,而且也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不断向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从全球工业化的进程来看,不仅第二产业的制造业、运输业、能源业、冶金业等不断地向着规模经济的方向发展,第一产业的农、林、牧、副、渔业等等,第三产业的金融业、保险业、教育业、零售业、饮食业等等,也都向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如果将工业化理解为产业化,即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转向“货物和服务的商业性生产”的过程,那么,显然产业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因为,在这个“货物和服务的商业性生产”的过程中,人类会不断地发明和引进先进的科学和技术,提高货物和服务商业性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从工业化发展的历史不难看出,工业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过程。随着科学与技术革命的发展,工业化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1775年前后蒸汽机的发明,开始了人类历史上的工业革命,也使人类文明进入了一个工业化的时代。但是,那个时候的工业化是第一代的工业化,即机械化的工业化,以机器产生的机械力代替人和家畜的自然力为主要特征。19世纪上半叶电的发明和下半叶电动机和发电机的发明,不仅解决了能量的转换和远距离传送问题,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能源,而且解决了机械能和电能之间的转换问题,从而开启了电气化的工业化时代,即第二代的工业化。列宁在1920年曾提出“共产主义等于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由此可见,当时电气化对于工业化和人类经济、社会生活的重大影响。

  20世纪30、40年代,由于武器系统如火炮、雷达、飞机、鱼雷等发展的需求,使自动化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工业化进入了第三代,即自动化的工业化。1946年,美国福特公司的机械工程师D.S.哈德首先提出用“自动化”一词来描述发动机汽缸的自动传送和加工过程的自动操作。1952年J.迪博尔德的《自动化》一书出版。他认为“自动化是分析、组织和控制生产过程的手段”。20世纪50年代以后,自动控制作为提高生产率的一种重要手段在机械制造、石油、化工、冶金等行业开始广泛应用,使自动化的工业化成为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1971年微处理芯片的发明,导致工业化进入了第四代,以数字化为基本特征,走向智能化和网络化的工业化。从那时起,数以亿计的微处理芯片开始嵌入各种制造设备,计算机网络将各种制造设备联为一体,使生产过程不仅自动化,而且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其中,典型的代表是数字控制机床的出现。早在1952年,即商用电子计算机问世的第二年,美国柏森斯公司就以电子管元件为基础,设计了数控装置,试制了第一台三坐标数控铣床,虽然体积庞大,价格昂贵,却开辟了一个数字控制的新时代。1974年,也就是英特尔公司第一个微处理芯片问世的第三年,第五代使用微处理芯片和半导体存储器的计算机数控装置研制成功。

  随后,由于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软件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他新技术的发展,各种数字控制机床的性能逐步提高,品种和加工范围不断扩大,对智能化和网络化的第四代工业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初,IBM开始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于产品设计。之后,计算技术对传统的自动化技术进行了全面的数字化改造,使产品研发、设计、生产、测试、供销等各个环节实现智能化和网络化,也使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工业化的内涵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现代信息技术向制造业的全面渗透,不仅促进了制造业的全球化,实现了许多新的、复杂的生产技术,如“及时生产”、“全面质量控制”、“无库存生产”、“无废料生产”等等,而且,通过计算机集成制造(CIM)技术将企业和企业集团中各个生产和管理节点上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构造成了一个集成化的、可以覆盖全球的智能化和网络化制造系统。

  信息化使工业时代的“蓝图”和“图纸”的概念消逝。即便是最先进的B-2轰炸机或F-22战斗机,在设计中也没有一张蓝图或是图纸。所有的设计、制造说明和生产记录都在电子文件之中,通过网络实现共享。数以亿计的零件可以在世界各地以各种各样的精度和要求实现“准时(just-in-time)”制造,而装配起来却没有任何困难和问题。现在,一辆百万元以上的宝马汽车,其中电子产品的价值在70%以上,含有100个以上的微处理芯片。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足以说明什么是信息化的工业化。

  从工业化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传统工业化意义上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与信息化意义下的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不是相互排斥、“有你无他”的发展过程,而是一个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过程。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是建立在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基础之上的,而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也需要通过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再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没有数字化、智能化和网络化,就不可能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振兴装备制造业;没有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也不可能实现。而且,唯有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才有可能促进我国信息化的新兴产业的发展,加快形成和发展我国的现代产业体系。

  从工业化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争论我国的工业化与信息化应该孰先孰后,是没有意义的,是对于工业化的实质和发展进程缺乏了解的表现。今天,中国要实现的工业化,一定是信息化的工业化。离开了信息化的工业化,一定是一个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难循环、低效率”为特征的粗放的、传统的工业化。这样的工业化道路,今天的中国还走得下去吗?

  二、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焦点所在

  在研究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大力推进信息化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制造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依然是整个国民经济的“脊梁”,极为重要。美国是世界上信息化最为先进的国家,同时,也仍然是世界制造业的第一大国。当代先进制造业的代表,航天、航空工业,微电子、计算机工业等的“龙头老大”仍然是美国。如果没有全球最先进的制造业,美国也不可能在信息革命中遥遥领先世界各国。1995年,中国占世界制造业的份额仅为4.6%,美国为24%,西欧各国的总和为31.2%。2006年,美国、日本、西欧、中国各占世界制造业的份额为25.5%、13.9%、26.1%和12.1%。有人估计,2020年,中国占世界制造业的份额有望升至22.4%,首次超过美国的22.2%;而2024年西欧将降至19%,日本将降至8.6%。然而,占多大比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必须拥有先进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制造业。

  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早在2002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已达3.6亿元,占当年 GDP的 35.75%,全部工业的79.69%。我国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约为美国的1/4、日本的1/2,与德国接近。但是,我国还不是制造强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严重滞后。中国的制造业大部分是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的结果,劳动密集型居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制造业较少。作为代表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当代最重要的先进生产力之一,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占制造业的比重仅1/4强,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国民经济和高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装<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国电气自动化网”的,版权均属于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均有出处,本网对转载文章不存在侵权等法问题。
  企业新闻 更多
· 皮尔磁:当机械安全遇上工业信息安...
· 皮尔磁:全新的生命周期平台能带来...
· 皮尔磁:SIL 4级FNmux获...
· 皮尔磁重磅亮相2025广州应急安...
· 皮尔磁:安全是新能源时代的通行证...
· 皮尔磁:工业自动化网络架构的“新...
· 皮尔磁:CE认证新规:用户不可不...
· 皮尔磁:探索工业安全技术:PSS...
  产品新闻 更多
· 皮尔磁:安全与可持续性相辅相成...
· 皮尔磁:IO-Link Safe...
· 皮尔磁:模块化安全继电器功能升级...
· 皮尔磁:安全光幕的“人货区分”功...
· 皮尔磁:卷出新高度,安全开关都开...
· 皮尔磁:如何驾驭氢能这把“双刃剑...
· 皮尔磁:工业安全新“势力”——安...
· 皮尔磁标准解读:EN ISO 1...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分类索引 | 服务条款 | VIP会员服务 |《电气自动化企业大全》| 版权声明

客服专线:0898-68552405     媒体合作QQ:910167442
中国电子商务服务联盟成员单位 琼ICP备17003754号
中国电气自动化网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By Electric Automation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