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
(发布日期:2008-5-16 10:07:20)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 |
![]() |
|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生物、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在高新技术制造业中所占比重有所提升,信息产品中高端产品比重明显增加。从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看,高新技术产业自主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一般贸易出口增长明显快于加工贸易出口增长,非外资企业出口增长明显快于外资企业出口增长。分行业来看,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快速发展,集成电路、新型元器件、专用设备仪器和电子材料等产业销售收入保持较高增速;电子信息产品加快升级,平板电视、笔记本电脑等产品快速发展;自主创新取得重要进展,新一代互联网、平板显示器件、电力电子等重大专项工程取得明显进展。软件业服务化、国际化趋势明显,软件技术服务收入增长加快,大型软件企业逐渐从单纯的软件产品开发商向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和运营支持的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变,基于互联网的软件服务发展迅速,软件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正在发生明显变化;软件国际化步伐加快,出口多年保持高速增长;随着全球服务业加速转移,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日趋活跃,特别是离岸业务增长迅速。生物产业快速成长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医药规模效益同步增长,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应用范围进一步扩大;生物医药研发外包进一步向我国转移,上海、北京等地生物医药外包业继续快速增长。
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对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挥着重要作用,已成为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当前,全球高新技术产业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既面临着难得机遇也面临着挑战。一方面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信息、生物等高新技术广泛应用与渗透,传统产业加速优化升级,不断改变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其重要性正在为更多的人所认识。另一方面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还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国际分工地位较低等问题。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就要更加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注重点面结合、以点带面,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在全国形成各地区协调发展,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新局面;注重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培育信息、生物、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同时,大力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当前,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应着力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加大扶持力度。通过搞好规划指导、加强政策扶持、提高服务水平,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金融环境、体制环境。继续落实好国家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环保、土地、人才等政策,进一步探索符合各地实际的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现在,一些地方设立了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有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安排专门资金,用于高新技术企业的贷款担保,与担保公司、银行共同承担风险,提高了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我们可以借鉴这些好的做法和经验,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支持力度,积极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条件,加强科研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做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信息服务。切实保护知识产权,加大执法力度,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推进科技资源的整合。
二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当今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新驱动特征愈益明显,全球高新技术产业正进入更加依靠创新的发展时期。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一定要抓住信息科技更新换代和新材料科技迅猛发展的难得机遇,加强自主创新,突破技术瓶颈,努力掌握核心技术的自主知识产权,着力提升自主发展能力。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完善产业化环境,加快完善相关的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政策,继续推进投资、财税、金融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大力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力度,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切实加强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和社会中介组织的互动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建立各类技术创新联合组织,联合开展重大技术攻关,增强技术创新能力。各级政府要发挥好引导和管理职能,通过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产学研结合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是加快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产业集聚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全球性趋势。近年来,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吸引产业人才、就近配套、降低成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实践启示我们,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必须立足于资源的优化配置,把产业集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集聚、引领和辐射作用,加快产业向优势区域和主要中心城市的集聚,进一步延伸完善产业链,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在条件具备的地区,要继续加强对已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支持,实现资源向基地倾斜,努力提高产业基地公共服务和研发能力。强化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的管理,按照有关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和营造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式发展的政策环境,提升创新能力,壮大产业规模,探索新机制和新模式,促进高新技术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国电气自动化网”的,版权均属于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均有出处,本网对转载文章不存在侵权等法问题。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