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市场呈现四大特点
|
(发布日期:2008-5-20 10:27:46) 来源:中国机电企业网 |
![]() |
|
经过多年的超常规快速发展,我国继电器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随着我国进入新一轮经济调整和发展周期,继电器行业的结构调整应加快步伐,从产品、技术、装备乃至企业布局上求新求变,使我国由已成为现实的世界继电器“制造大国”发展为“创造大国”。 高端产品有差距 据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信息中心统计,2007年1-6月份,我国76家规模以上继电器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2.39亿元,同比增长10.63%;实现利润1.81亿元,同比增长-43.41%。这说明,企业的赢利水平在产量大增的同时却大幅度快速下滑。更深层次的原因,除各种成本上升势头过猛,没有能力消化外,继电器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制造以及管理水平低,是其症结所在。这一结论从继电器进出口状况亦可以印证。 2007年继电器出口创汇为5.87亿美元,进口用汇为5.29亿美元,其顺差同比增加了2.63%。但仔细分析其结果却令人担忧:小于60V的继电器出口174837.20万只,增长7.03%;进口70828.66万只,增长7.77%。可其出口值为50451.90万美元,增长了14.36%;进口值为35001.64万美元,却增长了18.18%。进口值增幅比出口值增幅高出3.8个百分点,而进口数量增幅仅比出口数量增幅高出了0.74个百分点。 同样,小于 100V的继电器出口8263.43万美元,同比增长36.56%,数量5302.24万只,同比增长-13.68%;而进口达 17936.72万美元,同比增长19.80%,数量19225.10万只,同比增幅为-7.37%。进口值比出口值虽然同比低了15.76个百分点,金额却高出一倍多,达9673多万美元,而且出口的数量比进口的数量少了13922.86万只。由此可见,高端产品方面我国与先进水平相差极远。 市场呈现四大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继电器国际市场的竞争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是国际上强势企业的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知名的继电器制造企业为了进一步强化核心竞争力,在资源整合上,不仅进行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全球市场重新布局,还持续强力推进跨国并购,使其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不断巩固,其竞争优势更加凸显,我国继电器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二是产业竞争的关键已从康木赫⒄钩尚滦图痰缙饕约肮丶牧稀⒆ㄓ蒙璞傅群诵牡幕⊙蟹⒅圃斓木赫<痰缙餮蟹⒅圃斓募壑荡葱碌阋严蚝诵募际踝啤5鼻耙约跋嗟币欢问奔淠冢夜痰缙餍幸档暮诵幕〔岛秃诵募际跞员环⒋锕艺瓶兀⒋锕业木赫攀聘用飨浴?nbsp; 三是外资加大扩张力度。外资企业正从资本、技术、新产品、市场拓展等方面全方位对内资企业施加压力,实施“高端抢利润,低端抢市场”的策略,导致“市场国际化,本土企业边缘化”的现象。四是跨国企业通过制定技术标准,控制核心技术,加强产业链整合,不断巩固在全球中的主导地位,使技术标准和国际规则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他们手中。与此同时,国外不断运用技术壁垒、绿色壁垒来打压我国产品出口的趋势日趋严酷。 为此,我国继电器行业要由低端低价的无序发展和竞争,迅速走向高品质、优品牌的良性发展和竞争。产品上要从低质提升为高质,技术上要从低含量迈向高含量,竞争上从低层次走向高层次。紧紧把握国际市场、国内市场需求可能减弱,而导致产能过剩的契机,趁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持续升值之时,加紧企业装备更新改造,提升基础技术和制造能力,使技术创新和制造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技术和装备基础。 以品质确立品牌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仍将以不低于两位数的增幅高速发展,这将给继电器行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特别是各个行业的普遍高速增长和升级换代,并以自动化、数字化为特征,对控制基础元件继电器不仅需求加大,而且对技术性能、品质、种类等都提出了更高期望。毋庸置疑,这也给继电器行业提供了又快又好发展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继电器行业要集中优势,攻克高端产品。对国内急需的高、精、新、特产品要投入更大的研发力量,重点围绕计算机、通信及网络、数字化家电、装备制造母机、汽车电子、环保节能领域的相关产品、设备以及改造传统产业的需求,开发具有先进技术性能指标的产品。围绕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产品,重点将与继电器相关的片式电子元器件、机电元件、电力电子器件等作为攻关方向,努力发展片式化、微型化、薄型化、高频化、高精度、低功耗、多功能、复合化、组件化、模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型继电器,满足电子整机、装备控制的发展需求。国内继电器厂家只有在高端产品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上下工夫,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才能有效拓展继电器市场的空间。 国际上汽车是继电器第二大应用市场,但在我国由于汽车产业的发展仍处于散状竞争阶段,种类多而杂,使得所用继电器亦呈现散状发展形态,虽然增长率和趋势十分喜人,但技术及其标准化乃至质量却仍有相当差距。我国现有的汽车继电器生产厂家虽不是很多,但发展空间还要下大力气挖掘,若想在此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抢占先机,投入更多的开发、技术和生产力量,力争通过加大创新投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国电气自动化网”的,版权均属于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均有出处,本网对转载文章不存在侵权等法问题。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