暂时放弃增发方案的还有、、等,此刻的市场已经不欢迎增发
理财周报记者 陈光/文
“我们公司目前资金充足,不需要再从资本市场上进行融资了。”在6月16日公告取消定向增发融资之后,(600641.SH)董事会办公室一名蔡姓工作人员这样向记者解释。而就在10个月之前的2007年8月28日,万业企业发布公告,计划以发行价格不低于21.76元/股非公开发行7000万-10000万股,募集资金用于开发上海宝山海尚明城福地苑二期、紫辰苑和湖南长沙万业青山城项目。
取消定向增发的不止万业企业一家,当天华星化工(002018.SZ)也发布公告暂停2008年度增发新股方案,理由是要先实行股权激励计划。而在更早的5月30日,长春一东(600148.SH)宣告彻底终止定向增发方案;4月24日,新希望(000875.SZ)也发布公告称,公司取消2007年拟定的公开发行股票及相关工作。
相比去年的狂飙突进,上市公司的融资计划和发展心态都在悄悄发生变化。
增发计划发布10个月后“不缺钱”
万业企业取消定向增发的公告称,公司认为目前股价对公司的价值存在一定低估,公司目前的资金可以支持现有项目的开发建设,经研究决定终止2007年通过的定向增发方案。
公告中所说的资本市场情况发生的变化是指,随着大盘近期的狂跌,万业企业股价同样从2007年8月28日时创下的31.21元高点一路跌至6月20日的最低价8.0元,下跌幅度超过70%。与2007年10月公告时21.76元/股的增发价,股价已跌去63%。
如果按照现在的股价进行增发,能够融到的资金只有9亿元,仅为计划的42%,同时三个地产项目所需的资金在22亿元左右,彼此相差十分悬殊。
如此困局之下,万业企业只能选择取消融资,而理由则是目前资金充足。“这三个地产项目目前都在顺利进展当中,所用的资金都是我们的自有资金。”上述蔡姓工作人员说。根据原来计划,万业企业将用资本市场融来的资金进行地产项目开发,而现有的自由资金则会用于新开设的矿业部门中。
“我们矿业部门现在也在按照原定计划开展工作。”不过,蔡先生并没有告诉记者,当原定支撑其发展的资金抽走之后,矿业部门是靠哪笔钱来经营。
万业企业不缺钱的状况受到了质疑。“开发商‘圈钱-圈地’的游戏看来玩不下去了,房企上市融资的最好时机已经过了,难度也越来越大。”一位证券业人士表达了对地产企业资金链的担忧。
股权激励比融资合算
华星化工则在增发融资和股权激励之间做出了一个堪称合算的选择。华星化工6月16日发布公告,称公司决定暂停公司2008年度增发新股方案,待公司股权激励计划经股东大会审议通过30天后,或股权激励计划终止后,公司将重新启动相关程序。
“我们增发还没有拿到国家环保部门的环评批文,就是不进行股权激励,增发也进行不了。”华星化工证券部门一位不肯透露姓名的人士告诉记者,增发要等到股权激励完成后。据估计,如果一切顺利,等到证监会批准华星化工股权激励,再等30天,然后立刻重新开始增发流程,增发起码也是数月之后的事。
方案显示,拟授予激励对象700万份股票期权,首次授予500万份,行权价36.14元,预留的200万份期权将在首次授权日后24个月内进行授予。股票来源为公司向激励对象定向发行股票。
增发和股权激励,一边是27元的现价,一边是36.14元的期权行权价,华星化工的选择无疑十分合算。
“公司愿意在这个时候进行股权激励,说明它内部认为这个价钱已经合适了,所以愿意把股份奖励给公司的员工。”荣达咨询董事长、独立董事郑培敏认为,这是一个可以用来作为投资参考的信号。
市场不欢迎融资
进入2008年以来,许多公司纷纷推出了自己的股权激励计划。在面对与华星化工同样的情况时,(000527.SZ)、(600089.SH)等公司选择了先增发。
不过在当前惨淡的行情中,增发似乎并不是很好的选择。
数据表明,在全部275家增发公司中,共有119家公司收盘价跌破增发价,占全部增发公司的43.27%,其中,股价较增发价格跌幅达50%以上的有16家。
“目前市场不欢迎融资。”申银万国研究部副总监钱启敏一语道破天机。钱认为,目前的股价低落,外部投资者不愿意把钱投进来,上市公司也被迫取消融资。“这在长远上,确实会对公司发展造成影响,毕竟公司扩张的道路被堵塞了。而且这种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步表现出来。”
“比如地产业,现在就面临很多不确定性,房价下跌,信贷紧缩,增发融资的路径再一停顿,地产商日子就更加难过。”
而对于股权激励,钱启敏则认为这是个好机会,“以前股价高,搞股权激励成本太高,现在股价便宜了,进行股权激励时机就正好。”而在郑培敏看来,现在企业搞股权激励则可以看做一种投资信号:“这说明公司内部的人已经觉得股价很便宜了。”
不过对于现在舍增发取股权激励的做法,钱则有所保留。“现在你很难看出股权激励对公司有什么实质性的好处,首先它不能引进资金,其次如果有盈利增长的限制,没有激励同样可以完成。关键是现在的行情下,股权激励的利好并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