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用户名: 密码 : 验证码: 点击可刷新 免费注册 | 申请VIP会员 | 固定排名 | 广告服务
中国电气自动化网首页
PLC | 电机 | 变频器 | 人机界面 | 运动伺服 | 控制传动 | 自动化软件
DCS | 传感器 | 通信网络 | 现场总线 | 数据采集 | 电气开关 | 数传测控
电源 | 嵌入式 | 仪器仪表 | 低压电器 | 机器视觉 | 工业安全 | 工控机
模具 | 电线电缆 | 电子元件 | 成套设备 | 液压气动 | 制 冷
机床 | 电力能源 | 机械设备 | 石油化工 | 矿业冶金 | 水工业
物流 | 轨道交通 | 汽车电子 | 工程机械 | 输 配 电 | 电 梯
产品 企业 供求 文库
下载 视频 招聘 期刊 会展 培训 库存 论坛 访谈 维修  
热词:嵌入式 传感器 电源 主板 工控机 PLC 人机界面 变频器
新闻首页 行业动态 政策法规 企业新闻 展会报道 企业纪实 风云人物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电气自动化网首页 >> 新闻首页 >> 详细信息

中国汽车业初显支柱产业实力 
(发布日期:2008-8-4 14:15:47) 来源:中国金属加工在线
 


  2007年我国汽车产量888万辆,2008年有望突破1000万辆大关。从2002年开始,我国汽车产销量以平均每年100多万辆的速度快速增长。短短6年时间,年产量就从2002年的325万辆增长到2007年的888万辆。
与此相对应的,汽车业对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已初步显现出作为国家支柱产业的实力。

  汽车业已成当之无愧支柱产业

  虽未正式公布,但记者了解到,在国家发改委制定的汽车产业“十一五规划”中,2010年汽车产量要“达到900万辆”,在此规模下,汽车业将“成为国家支柱产业”。2007年888万辆的产量,距发改委认定的汽车业成为国家支柱产业的标准仅一步之遥。而近年来持续的快速发展,已使汽车业事实上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

  1990年,我国汽车制造业销售收入占工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为2.2%,到2002年,这一比重变成了5.2%。2003年,随着汽车产量突破400万辆,汽车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达到1.8%,当年汽车业的销售收入超过纺织行业和电气机械行业的销售收入,成为我国第5大产业。

  与产销量规模不断扩大相对应的,汽车工业自身也处在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

  2004年,全行业117家整车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3407亿元,利润为244亿元。经过3年的发展,2007年前11个月,16家重点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达到9157.54亿元,预计全年主营业务收入将超过1万亿元,利润将超过600亿元。

  在回顾过去5年汽车业的大发展时,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张小虞表示,汽车行业近年来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中国开始从制造大国向产业强国迈进。

  从带动就业到自主创新 汽车业对社会贡献逐渐增大

  汽车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对社会的贡献并不仅仅局限于产销量或GDP数值的增加,其辐射效应也很重要。

  在德国,每7个从业者中就有一个与汽车业有直接或间接关系;在日本,汽车及其相关产业从业人员总数超过650万人,占该国从业者总数的11%。在我国,随着汽车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其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也开始逐渐显现。

  “2005年,汽车业产值达到1.2万亿元,汽车行业向国家纳税超过2000亿元。行业直接从业人员180万人,产业链的相关从业人员超过1800万人。”张小虞用数字说明汽车业对社会的贡献。

  中国汽车从业人员不仅数量大幅增加,其素质也在快速提高。2006年,来自一汽-大众公司焊装车间的一名普通工人王洪军,获得了当年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他也成为我国普通工人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的第一人。

  不仅如此,随着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蓬勃发展,汽车业已成为自主创新的“桥头堡”。从奇瑞的ACTECO发动机,到潍柴动力的“蓝擎”大排量柴油机;从亮相法兰克福的中华酷宝轿跑车,到具有国际水平的解放J6重卡;从实现量产的长安混合动力车,到可有效解决爆胎问题的吉利BMBS系统……

  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在过去数年中加大了对研发的投资力度,一批自主创新成果陆续走出实验室,实现商业化,用其科技含量回馈社会——来自国家发改委的信息显示,2007年前三季度汽车行业对机械工业新产品贡献率达54.28%。


http://www.mw1950.com/html/200808/0804/20080804113459405.shtml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国电气自动化网”的,版权均属于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均有出处,本网对转载文章不存在侵权等法问题。
  企业新闻 更多
· 皮尔磁:当机械安全遇上工业信息安...
· 皮尔磁:全新的生命周期平台能带来...
· 皮尔磁:SIL 4级FNmux获...
· 皮尔磁重磅亮相2025广州应急安...
· 皮尔磁:安全是新能源时代的通行证...
· 皮尔磁:工业自动化网络架构的“新...
· 皮尔磁:CE认证新规:用户不可不...
· 皮尔磁:探索工业安全技术:PSS...
  产品新闻 更多
· 皮尔磁:安全与可持续性相辅相成...
· 皮尔磁:IO-Link Safe...
· 皮尔磁:模块化安全继电器功能升级...
· 皮尔磁:安全光幕的“人货区分”功...
· 皮尔磁:卷出新高度,安全开关都开...
· 皮尔磁:如何驾驭氢能这把“双刃剑...
· 皮尔磁:工业安全新“势力”——安...
· 皮尔磁标准解读:EN ISO 1...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分类索引 | 服务条款 | VIP会员服务 |《电气自动化企业大全》| 版权声明

客服专线:0898-68552405     媒体合作QQ:910167442
中国电子商务服务联盟成员单位 琼ICP备17003754号
中国电气自动化网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By Electric Automation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