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用户名: 密码 : 验证码: 点击可刷新 免费注册 | 申请VIP会员 | 固定排名 | 广告服务
中国电气自动化网首页
PLC | 电机 | 变频器 | 人机界面 | 运动伺服 | 控制传动 | 自动化软件
DCS | 传感器 | 通信网络 | 现场总线 | 数据采集 | 电气开关 | 数传测控
电源 | 嵌入式 | 仪器仪表 | 低压电器 | 机器视觉 | 工业安全 | 工控机
模具 | 电线电缆 | 电子元件 | 成套设备 | 液压气动 | 制 冷
机床 | 电力能源 | 机械设备 | 石油化工 | 矿业冶金 | 水工业
物流 | 轨道交通 | 汽车电子 | 工程机械 | 输 配 电 | 电 梯
产品 企业 供求 文库
下载 视频 招聘 期刊 会展 培训 库存 论坛 访谈 维修  
热词:嵌入式 传感器 电源 主板 工控机 PLC 人机界面 变频器
新闻首页 行业动态 政策法规 企业新闻 展会报道 企业纪实 风云人物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电气自动化网首页 >> 新闻首页 >> 详细信息

关于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发布日期:2008-9-25 9:18:00) 来源:中国包装网
 
   我国印刷及设备器材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面临的新形势,认为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必须加快进行行业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

    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是我国“十五”经济计划的主线,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和长期任务。我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同样面临着结构调整的艰巨任务。我们必须从我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的实际出发,加快结构调整步伐,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提高竞争力和效益,促进我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面临着市场需术和市场环境变化的新形势

    1.印刷市场构成发生了较大变化。过去我国印刷品市场以书刊、报纸为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包装印刷、各种商业印刷、特种印刷以更快速度发展,所占份额不断增加,已成为我国印刷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柱。

    2.对印品的要求发生了较大变化,印品的个性化、短版化、多样化、高质量、快交货和周到的服务,已成为印品市场发展的主要趋势和要求。

    3.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国内市场将进一步国际化,国内企业面临着与国际上在技术、资金和市场占有上具有显著优势的国外大公司和跨国公司竞争,市场竞争更趋激烈;

    4.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以纸品印刷作为信息传播的传统主要载体,面临着电子媒体(如CD-ROM、VCD、TV、INTERNET等)的激烈竞争,并出现了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相互融合的新趋势。如电子媒体与印刷媒体前期制作基本相同,可以资源共享,电子印刷商务网站及网上印刷和多媒体出版物出现等。印刷媒体虽然在我国还会以较快速度增长,发展潜力很大,但在各媒体中的份额将不断下降。

    5.近十多年来,国外印刷技术突飞猛进,正在发生着一场革命性的变革和重组,数字技术、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数字化工作流程,以及印刷环保和绿色印刷已成为印刷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并迅速实现产业化和推广应用;各种印刷工艺竞相争艳,齐头发展,并出现了不同印刷工艺相互组合、优势互补的新趋势。可以说,随着印刷技术进步,我国印刷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新的技术需求。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二十多年来,我国印刷与设备器材工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步和发展,但是现在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又拉开了新的差距,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及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我国书刊印刷大中型企业大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企业结构不尽合理;企业与企业之间低水平重复严重,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先进高水平生产能力不足;历史包袱沉重,冗员过多,设备利用率低,劳动生产率低,缺少跨地区的大型印刷集团和具有特色的专业性印刷企业。世界上十大跨国印刷公司中,大日本印刷和凸版印刷公司1995年销售额分别为115亿美元和95亿多美元,居于最后两位的英国Rexam和日本共同印刷,年销售额也分别达到15亿美元和12亿美元,我国书刊印刷业企业年销售额与此相差甚远。

    2.我国印刷设备制造业结构大而全,小而全,生产专业化程度低,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创新能力低。

从总体上看,产品技术落后,质量差,销售和售后服务薄弱,缺乏竞争力;从印前、印刷、印后设备来看,印刷设备有一定基础和规模,印后设备近年来有了较快发展,但总体上仍较为薄弱;印前电子设备主要依靠进口;先进印刷技术如数字化技术、关键自动化技术、数字喷绘等,国内企业尚未掌握,在高技术产品引进技术和与国外合资方面也未取得重大突破。以不同印刷工艺分析,我国特种印刷技术、柔印技术与喷墨印刷发展滞后;柔印在包装印刷中比重过小,彩色平印所占比重过大,不利于降低包装成本;印刷设备进口量过大,2001年达13多亿美元,已居国际印刷设备进口第二位,出口量过小,2001年出口量约为3500万美元,形成巨大反差;最近几年国内印刷设备制造企业,在重组联合建立集团方面虽有一定进展,但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相距甚远。德国海德堡公司1998~1999年财政年度销售额达80亿马克,我国印刷设备制造企业2000年总产值只有31亿多元,最大的两家印刷机械集团年销售额只有6~10亿元左右。

    3.我国印刷器材业,虽然有相当规模,基本可以满足国内需求,但是高档印刷油墨和喷绘印刷油墨仍需大量进口。印刷油墨行业有300多家,2000年生产油墨18.5万吨,主要企业已与外商合资,合资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约70%。

    2000年我国生产PS版约5000万平方米,生产能力已过剩,但是CTP用PS版仍需进口,热敏CTP版国内今年才小批量投产。

    4.我国印刷及设备器材企业从总体上看不仅技术落后,管理更落后,劳动生产和效益低,缺乏市场竞争能力。

    三、加快企业组织和产品结构调查,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关于结构调整的总原则,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所指出的:要以市场为导向,使企业生产适合于国内市场需求的变化;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发挥各地优势,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转变增长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朱总理在“十五”计划建议说明中指出:工业改组、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按照专业化分工协作和规模经济原则,加快企业织组结构调整,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产品开发能力;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促进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逐步形成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中央领导的这些讲话精神,是从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来论述经济结构调整问题,对于我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的结构调整同样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们必须学习领会和贯彻这些精神,结合我国印刷及设备器材行业实际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问题,分析研究行业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等有关问题,提出相应对策,促进我国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在本世纪初10年左右时间内再迈上一个新台阶。

    1.关于企业的组织结构调整

    一是通过调整企业组织结构,解决企业大而全、小而全,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生产。印刷设备制造企业组织结构,过去大多是“橄榄型”,中间大,两头小,即零部件生产占比重大,开发能力和产品营销、售后服务能力弱;通过组织结构调整,变为“哑铃型”,即除少数关键零部件生产和总装掌握在自己手中外,大量一般零部件通过外协或在市场上采购解决,加强产品研究开发、营销和市场开拓能力。

对印刷企业来讲,印刷工艺包括印前、印刷和印后加工,印刷企业虽然不同于机械企业,但是印前和印后加工并不是每个企业所必须全部完整具备的,特别是对中小印刷企业来讲,印前和印后实现社会化协作和专业化生产在很多情况下更有利于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和效益。我国目前除凹印雕版专业化生产发展较好及装订专业化有一定发展外,专业化生产并未充分发展。有些港、台印刷企业为了提高设备利用效益,把印前、印后独立设厂。如台湾沈氏公司在一个办公楼内分设沈氏彩印厂、精益装订厂和票证印刷厂。精益装订厂只有职工38人,除承担沈氏彩印厂装订任务外,有一半能力对外承接装订任务。香港中华商务联合印刷集团,在一个办公大楼内设6家子公司,除了中华彩印有限公司外,还有中华商务安全印务公司、中华商务分色制版公司、中华商务印刷器材有限公司。这种组织结构形式值得我国印刷企业在组织结构调整时借鉴。对于印刷企业来讲,大多需加强印前创意和服务,产品营销和市场开拓工作。

    二是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需要不断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以适应技术进步的需要。如在过去二十年中,随着激光照排和计算机版面设计技术的应用,过去铅字制作、检字、排版等工序被淘汰,而为印前电子设备和技术所代替。随着CTP技术的发展,制版和打样等工序正在发生新的变革,随着数字技术和现代通讯、网络技术的发展,有许多印前工艺工作相当部分可由用户自己来承担,随着电子商务和网上印刷的发展,部分印刷工艺将可能分散在用户和各地的分销商来完成等等。随着数字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国外印刷设备制造企业,大都增加电子和控制设备生产调试车间或工段,或者单设电子分厂,或者与电子和自动化设备企业合作,海德堡、罗兰、高宝、小森、三菱等印刷设备制造企业所采用的自动化装置,大都由德国WEKO公司和英国宝德温公司生产供货;随着数字印刷技术的发展,国际上印刷设备制造公司与掌握印前和数字技术的公司<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国电气自动化网”的,版权均属于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均有出处,本网对转载文章不存在侵权等法问题。
  企业新闻 更多
· 皮尔磁:当机械安全遇上工业信息安...
· 皮尔磁:全新的生命周期平台能带来...
· 皮尔磁:SIL 4级FNmux获...
· 皮尔磁重磅亮相2025广州应急安...
· 皮尔磁:安全是新能源时代的通行证...
· 皮尔磁:工业自动化网络架构的“新...
· 皮尔磁:CE认证新规:用户不可不...
· 皮尔磁:探索工业安全技术:PSS...
  产品新闻 更多
· 皮尔磁:安全与可持续性相辅相成...
· 皮尔磁:IO-Link Safe...
· 皮尔磁:模块化安全继电器功能升级...
· 皮尔磁:安全光幕的“人货区分”功...
· 皮尔磁:卷出新高度,安全开关都开...
· 皮尔磁:如何驾驭氢能这把“双刃剑...
· 皮尔磁:工业安全新“势力”——安...
· 皮尔磁标准解读:EN ISO 1...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分类索引 | 服务条款 | VIP会员服务 |《电气自动化企业大全》| 版权声明

客服专线:0898-68552405     媒体合作QQ:910167442
中国电子商务服务联盟成员单位 琼ICP备17003754号
中国电气自动化网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By Electric Automation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