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用户名: 密码 : 验证码: 点击可刷新 免费注册 | 申请VIP会员 | 固定排名 | 广告服务
中国电气自动化网首页
PLC | 电机 | 变频器 | 人机界面 | 运动伺服 | 控制传动 | 自动化软件
DCS | 传感器 | 通信网络 | 现场总线 | 数据采集 | 电气开关 | 数传测控
电源 | 嵌入式 | 仪器仪表 | 低压电器 | 机器视觉 | 工业安全 | 工控机
模具 | 电线电缆 | 电子元件 | 成套设备 | 液压气动 | 制 冷
机床 | 电力能源 | 机械设备 | 石油化工 | 矿业冶金 | 水工业
物流 | 轨道交通 | 汽车电子 | 工程机械 | 输 配 电 | 电 梯
产品 企业 供求 文库
下载 视频 招聘 期刊 会展 培训 库存 论坛 访谈 维修  
热词:嵌入式 传感器 电源 主板 工控机 PLC 人机界面 变频器
新闻首页 行业动态 政策法规 企业新闻 展会报道 企业纪实 风云人物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电气自动化网首页 >> 新闻首页 >> 详细信息

改革开放下的中国电子信息业 
(发布日期:2008-12-3 11:37:42) 来源:数字通信世界
 

      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和各行各业一样,我国的电子信息产业也在这三十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实践经验。应该说,三十年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之路是在不断总结经验、提出新思路的过程中走过的,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实际情况,不同的政策和措施,保证了电子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

11月10日-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举办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电子信息产业成就展,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

  四次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在不同时期,面临不同的任务和发展条件,进行了四次不同内容的重大战略转型。

  第一次转型(1978年至上世纪80年代中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中心转向经济建设。根据当时的行业实际情况,电子工业从以军为主转向以军民结合,面向国民经济需求,通过引进技术和国际合作,发展各类电子信息产品,支撑国家重点工业发展,为今后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转型(上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加快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在这种大背景下,电子工业率先下放企业,并适时做出优先发展消费类电子产品的重大决策。在彩电国产化“一条龙”工程带动下,消费类电子产品迅猛发展。同时,计算机信息系统工程的实施,使信息技术开始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中国电子工业实现了第一次腾飞。

  第三次转型(上世纪90年代初期-90年代末)

  党的十四大提出把电子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推进国民经济社会信息化的战略方针。为此,有关部门实施了金系列工程(金关、金税、金卡)、909工程等一系列重大工程,电子工业由单一的产品制造业向硬件制造、软件生产、应用和信息服务业诸业并举的现代电子信息产业转变,实现了历史的跨越。

  第四次转型(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方针。1998年,信息产业部成立后,坚持实施制造业、运营业、软件业和信息化互动发展的策略,电子信息产业进入了“继续做大、加快做强”的新阶段,产业发展从注重规模、速度,向重质量、效益,鼓励自主创新、提高国际竞争力转变。这一时间的发展不为信息产业与各行各业的融合奠定了基础,而且这种融合也正在逐步得以实现。

  三十年成就电子信息产业大国地位

  经过三十年的发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不仅是在规模上,还是在竞争力、市场结构、服务和应用等诸多方面,都已经成为产业大国。

  1.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经济效益稳步提高。据统计,截止2007年底,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实现销售收入5.6万亿元,相当于1978年(14.5亿元)的3851倍,年均增长32.9%。工业增加值1.3万亿元,相当于1978年(28.8亿元)的455倍,年均增长23.5%。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78年的0.7%上升到2007年的5.3%。利税总额3127亿元,相当于1978年(2.9亿元)的1094倍,年均增长27.3%。产业规模居国内工业行业首位、世界前列。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重点产品产量成世界前列。电子信息产业诸业并举的格局已经形成。2007年电子信息收入中,软件业占10.4%,计算机行业占31.1%,通信设备行业占14.9%,家用视听行业占7.3%,电子器件行业占10.1%,电子元件行业占16.9%。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电子信息产业命系彩电业的状况已经得到根本改变,不仅如此,重点电子产品产量已经居世界前列。2007年,我国境内生产的移动电话手持机、微机、彩电、显示器、程控交换机、数码照相机等产品均居全球第一位,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电子信息产品的重要生产制造基地。

  3.市场结构内外并重,对外贸易增势平稳。1978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全行业对外贸易额不足100万美元,2007年已达8047亿美元,占全国外贸总额的比重从0.3%提高到37%。截止2007年底,电子信息产业利用外资超过1300亿美元,占全国利用外资总额的17%。目前,中国市场已经成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4.大公司战略成效显著,企业实力不断增强。三十年来,电子信息企业从过去的小规模、分散经营逐步向以大公司为主体、中小企业互相配套的格局转变,涌现了一批跨地区、跨行业发展的从企业集团。1978年,首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第一名是上海电视机一厂,该厂年营业收入为5.76亿元。1997年,第11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之首的四川长虹成为第一家营业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的电子信息企业。2005年,第19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第一名海尔集团则首先迈上营业收入千亿元台阶。而日前刚刚揭晓的第22届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第一名的联想控股营业收入达到了1642亿元,进入2008年财富全球500强。据工业和信息化部财务司长周子学介绍,目前,我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营业收入超过百亿的有23家,超过千亿的有2家。百强企业占全行业企业总数不足0.2%,却创造出了全行业22.4%的营业收入、23.5%的利润和57.1%的税金。

  5.研发水平日益提高,自主知识产权标准取得突破。2007年,全行业研发投入超过1000亿元,占销售收入比例1.74%,占全国R&D经费支出27%。截止2007年底,我国境内本土电子信息企业获授权的专利达153483件,其中发明专利24943件。信息产业颁布标准6876项,以TD-SCDMA、数字音视频、闪联等为代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标准21项。目前,TD已经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闪联则成为3C协同领域的第一个国际标准,国内企业在掌握核心专利基础上联合制定技术标准的局面已经开成,为我国信息产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与保障。

  6.区域协调发展,产业集聚效应凸显。三十年来,我国电子信息集中度明显提高,生产配套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链日益完善。到目前,已经形成了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三大电子信息产业群,其销售收入、利润、出口额占全行业的比重超过了90%。9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2007年实现收入超过3万亿元,占全行业部量的54%,40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园占产业规模的25%。这些,都标志着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正在走向集约化发展。

  7.信息技术得到快速普及,信息化建设加速推进。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融合,正在改变着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生产自动化程度大幅度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明显上升,大大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人们切身感受得到的是,互联网迅猛发展,城市信息化的快速推进,金卡、金税等重大信息化工程不仅给人们带来生活和工作的便利,也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截止2007年底,全国电话用户超过9亿户,网民2.1亿户,城镇居民电视拥有率达到150台/百户,计算机拥有率超过了60台/百户。

  总结经验,谋得更好发展

  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是我国三十年改革开放各行各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但发确实又领先于其他行业的发展。在改革开放三十年电子信息产业成就展的相关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娄勤俭对于电子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总结了一些经验,目的是为了使整个行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走得更快更稳。除了产业的发展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以外,具体的政策、观念和操作显得非常重要。

  1.国家战略决策是促进产业发展的保障。在三十年中,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产业发展的财税、产业政策,包括18号文件、电子发展基金等,引导产业又快又好发展。

  2.准确的战略定位是确保产业方向的基础。通过科学把握产业规律,适时制定适合国情的发展战略和发展方针,引导产业健康协调发展。

  3.市场化改革是激发产业活力的源泉。通过下放企业和国企改革,确立企业主体地位和市场竞争机制,增加了微观经济活力。

  4.对外开放,提升产业竞争力。通过全面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把“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升了产业整体素质和国际地位。

  5.自主创新、融合发展,使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以软硬融合、军民结合为抓手,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国电气自动化网”的,版权均属于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均有出处,本网对转载文章不存在侵权等法问题。
  企业新闻 更多
· 皮尔磁:当机械安全遇上工业信息安...
· 皮尔磁:全新的生命周期平台能带来...
· 皮尔磁:SIL 4级FNmux获...
· 皮尔磁重磅亮相2025广州应急安...
· 皮尔磁:安全是新能源时代的通行证...
· 皮尔磁:工业自动化网络架构的“新...
· 皮尔磁:CE认证新规:用户不可不...
· 皮尔磁:探索工业安全技术:PSS...
  产品新闻 更多
· 皮尔磁:安全与可持续性相辅相成...
· 皮尔磁:IO-Link Safe...
· 皮尔磁:模块化安全继电器功能升级...
· 皮尔磁:安全光幕的“人货区分”功...
· 皮尔磁:卷出新高度,安全开关都开...
· 皮尔磁:如何驾驭氢能这把“双刃剑...
· 皮尔磁:工业安全新“势力”——安...
· 皮尔磁标准解读:EN ISO 1...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分类索引 | 服务条款 | VIP会员服务 |《电气自动化企业大全》| 版权声明

客服专线:0898-68552405     媒体合作QQ:910167442
中国电子商务服务联盟成员单位 琼ICP备17003754号
中国电气自动化网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By Electric Automation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