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之风甚劲 我国国产装备如何立足"主战场" |
(发布日期:2007-2-26) 来源:
中国工业报
|
![]() |
|
|
作者:吴文坤
引言
党的十六大召开以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成为我国工业化发展的主流。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如何保持我国工业发展的独立性、自主性,从而真正振兴我国的工业,近几年来一直被业界所探究,被全社会所关注。
装备制造业作为工业的核心部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国产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工业自主创新的中坚力量,其发展状况一直以来都处在我们的视野中心。
去年6月16日《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发布之后,国内装备制造企业看到了一个光明的未来,用原机械工业部副部长陆燕荪的话说,如今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大环境已经万事俱备,借着《意见》发布的这个东风,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前景不可估量。
去年6月底,《中国工业报》组织从事装备制造业振兴工作的相关领导、专家召开了一次座谈会,研讨的主题是———尽快实现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给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创造机会。一番深入的讨论之后,一个不争的事实让与会专家意识到了国产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尴尬———国产装备制造业俨然是在唱“独角戏”,国内用户对国产装备的不信任与冷淡,市场机会的缺失已成为制约重大装备国产化的主要原因。
去年12月8日,《中国工业报》再次组织了规模更大、范围更广的专家研讨会。与会人员不仅有相关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的领导、研究工业经济的专家学者,还有对当前状况有着切身体验的众多国产装备制造企业的负责人。
整整一天时间,与会代表围绕如何解决重大技术装备领域国人用国货的问题展开积极热烈的讨论,主要涉及四方面内容:
国民经济发展所需装备,是依靠进口还是依靠国内,应不应该大力提倡国产化;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与振兴装备制造业,以及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关系;作为国家重点工程出资的主体,大型国有企业的采购行为应不应该体现国家意志;在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中,如何体现国家意志。
与半年前的研讨相比,由于此次有着国产装备制造企业的参与,国产装备制造业缺少国内市场支持的尴尬显得更为直观和突出,使与会者深切感受到国产装备制造业所处的“水深火热”。
半年前热议的问题在当前依旧没有任何改观,国产装备制造业发展环境的危急,让人揪心。
现象
进口装备统治力不减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06年全年,我国机械工业进口总额达1423亿美元,出口总额为1416亿美元。可以看出,以往我国装备制造业每年外贸逆差高达数百亿美元这一现象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变。然而,高达1423亿美元的进口数额,还是让人们看到进口设备对国内装备市场的“绝对统治力”。
据了解,我国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中设备投资的三分之二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设备、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石油化工装备、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等绝大部分市场被进口产品占领。关键高新技术装备,比如三轴五轴以上的数控加工设备、半导体加工设备,进口率百分之百。
当前我国装备制造业每年正在以两位数的发展速度增长,但装备制造业市场的发展速度,远远大于我国装备制造业本身的发展速度。
尽管最近几年,国产装备制造企业效益越来越好,产值越来越大,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重大装备办公室主任隋永滨,在座谈会上还是提醒装备制造企业要看到进口装备“统治力”强大的这一事实:“我们千万不能看到当前企业任务多、活干不完,就认为机械工业万事大吉了。其实我们关键设备还在进口,不是你本事很大了,所以你的活就接不过来了,而是现在市场太大了,外国人实在接不过来了,才有了你的任务。”隋永滨认为,对当前国产装备的形势不应该估计过高,也不应该估计过低,不能有满足心理。
国家发改委重大办的李冶司长则更是用了“危急”这个词,来形容当前国产装备制造业的情况。他认为我国的装备制造业,我国的工业,我国的经济发展都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装备制造业目前面临的环境是喜中有忧,忧大于喜。”
科技部政策法规与体制改革司司长梅永红也感触颇深,他说:“中国装备制造业要唱国歌,我们大家要一起唱,唱得洪亮一些,唱得悲壮一些。”
差距成为借口
由于我国工业发展起步较晚,装备制造业在整体实力上,特别是某些关键部件、核心技术上,还与国外设备制造企业存在差距。对于这种差距,与会专家们都有十分清醒的认识。
李冶认为,总体看我国装备制造业很多领域比较薄弱,产业基础不行。“要想让人家用,我们装备制造业自己首先要提高。”他举了个很生动例子:我国某著名装备制造厂,一直以来都是国内某类装备制造领域的领头羊,产量之高,在其所经营的领域可以进入世界前十名。一次在美国某著名展会上,该厂的老总见到了具有世界最先进水平的展品后,受到极大刺激,立即飞回国内,组织企业管理 层开会。会议从下午5点一直开到深夜,讲到最后,老总落下眼泪。该厂的产量虽高,但产品在技术上与国外企业有着比较大的差距,在国际市场上卖不出高价。
与会的企业老总们也坦承,国产装备在技术、质量和服务等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着差距。
中国一重集团副总经理蔡连重就表示,在大型冷轧热轧设备上,目前国内的弱点还是在自动化,特别是数字模型和过程自动化控制,这是目前没有在大型冷轧和大型热轧项目上实现整体国产化的关键。
“必须正视国内企业与国际跨国工程集团相比,在综合组织能力上的差距。”鞍钢重型机械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毕志超说,由于过去条块分割,以及企业之间相互联合、共同打造平台不够,因此国内装备制造企业在很多大项目上没有一个总包的能力,在重大工程中屡屡表现出不足。
沈阳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副总经理赵凯军则认为,目前国内大型矿产设备和国际上的差距非常大。美国政府甚至将大型矿山设备列为限制对华出口的高新技术。
在考虑如何发展国产装备制造业,解决国人不用国货问题的同时,专家们并不回避国产装备制造业与国际先进水平还存在着差距这一客观事实。
既然存在差距,作为工业经济重中之重的装备制造业则更需要国内用户的支持。
“我们承认差距,为了这个差距我们要走一条合适的道路提升自己,使得我们最后赶上别人甚至于超过别人。这个道路就是给我们自己的技术,给自己的队伍一个机会。”梅永红说。
况且,随着国内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我们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缩小,有的方面甚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已经有许多产品完全能满足国内市场需要,相比进口设备可谓是价廉物美。
然而国内用户以差距为理由,盲目追求进口。不好用,他们不用,好用,他们也不用,更有甚者,是想着法子不用。
不用之风愈演愈烈
李冶认为,装备制造业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在不好与不用这两个矛盾共存的前提下,不用之风愈演愈烈。
他认为,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就应该立足于国内,国人支持国货是本分。大型国有企业采购行为本身就是国家意志的体现,身为国有企业采购国货更是应该做的。而现在问题的严重性是,国家重点工程是重大装备进口的主战场,因为只有国家重点工程才用重大设备,只有重大设备才值钱。大型的、垄断型的国企,则是目前重大装备进口的主力军。
与前几年相比,李冶认为现在变相进口更为流行。不少用户,特别是大型国企通常利用两种方式变相进口:一是本土化代替国产化,代替自主化。目前,很多跨国公司选择在海外投资建立生产制造基地,在国外制造产品,销售到东道国或其他国家。比如,某电网公司连续几年大规模进口,就是通过本土化方式变相进口的。二是让制造厂代为进口,用户在购买产品时变相限制制造企业的产品构成,迫使国内供货商帮助其进口。例如某企业二期工程进口国外设备8.86亿美元,其中4亿多美元是企业自己直接进口,3亿多美元则是通过某个制造企业进口。
分析如此进口的原因,除了从企业自身确实有需要这方面考虑以外,李冶认为很多用户都是顾及面子,“洋装备面子足”。同时,进口国外设备也使得个人能获得众多好处。比如在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方面,用户一个最基层的工作人员,买了进口设备可以到国外培训两个月,每天有120美元补贴。其次,跨国公司的本土化策略也非常成功,它们要求国内制造企业为其变相进口服务。
国务院国资委规划发展局局长王晓齐(王晓齐新闻,王晓齐说吧),则从政治责任这一角度,分析用户积极进口的原因。他认为,国内用户企业负责人考虑的是工程上自己所要承担的政治责任,而并非资金成本。所以,宁愿多出钱买国外设备。这是考核机制不完善的表现。“如果工程出问题,责任是很大的,权衡利弊,企业负责人宁愿选择进口。”
大连橡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梦华认为,国内用户对国产装备十分不信任。比如,某石化企业原来买国外的一台设备,年故障率是1000多次,现在经过五六年的使用以后,年故障率是300多次。平均一天一次。还有两个石化企业买的德国进口减速箱,全报废后,仍然不愿采用国产装备。厂家的理由很直接,认为“进口设备都出问题了,国产设备更加不行”。
盲目进口装备其实存在着巨大的风险。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刘善国认为,高价进口的设备本身利用程度并不高,而且其后续资源都将无法利用,更重要的是,由此先进技术将受制于人,威胁到国家安全。
据记者了解,众多用户企业在极力进口的同时,对国内装备制造企业还设置了种种障碍。
“不敢奢望给装备制造行业额外增加一些补助,只要有一个公平的环境就行。”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办公室主任易建说:“在很多国家重大建设项目中,存在人为设置的障碍,实际上是想让国产装备制造企业进不了这个市场。”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国电气自动化网”的,版权均属于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均有出处,本网对转载文章不存在侵权等法问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