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创业园2006年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
(发布日期:2007-3-20) 来源:
|
![]() |
|
|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创业中心、留学人员创业园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科技创新创业示范龙头为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自主创新旗帜,围绕提高园区企业技术创新水平、促进中小科技型企业成长及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这一“主线”,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着重培育园区优势产业方向,提高园区产业集聚度,在全国首创“以企业孵化为基础、产业孵化为导向、价值链孵化为归依”的轮次孵化新模式,使创业园的科技企业孵化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
回首2006年,厦门创业园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创业园被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联合授予全国首批“中国大学生创业园”称号,获得科技部全国首批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立项支持,《创新创业科技服务平台》获得国家科技部火炬计划资助项目225万元无偿资助;在项目引进方面,全年新注册企业97家,其中留学人员企业18家,其他科技型企业79家,总注册资金3.33亿元,其中外资736万美元。截至2006年底,创业园在孵企业共有325家,其中留学人员企业169家;在企业孵化方面,全年有19个项目获得国家级科技项目立项,6家企业获得了“厦门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些发展和盈利较强的企业不断拓展空间,积极购地建厂或购买厂房。厦门宇电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于3月迁入其在火炬园购地自建的、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的新大楼办公。厦门嘉能科技有限公司购买同集工业集中区1万平方米厂房作为生产基地,于11月装修投产。弘信、敏讯、迈士通、科兰等园区企业共购置土地7万平方米。30家企业购买厦门软件园二期办公大楼,总建筑面积约48000平方米。
2006年是厦门创业园开拓创新、积极进取、规模发展、各项工作进展良好的一年。创业园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财力支持。6月,市委市政府在火炬(翔安)产业区投资8000万元建设厦门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12月,市委市政府再次决定在火炬(翔安)产业区投资1.6亿元建设12万平方米的火炬东部创业园。厦门台湾科技企业育成中心于6月8日开工建设,11月9日封顶,预计2007年6月投入使用;国内各主要媒体有关厦门创业园的宣传报道超过180篇次,进一步提升了厦门创业园的品牌知名度;全年共支持69个项目获得国家、省、市的扶持资金1730.4万元;积极拓展银行融资,与厦门市建行签订了市建行支持创业园内企业发展的金融合作协议;帮助19家企业获得厦门火炬高新区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新办理技术合同认定96份,交易额达到3127万元,帮助企业享受税收优惠155万元;组织15次经营管理培训和5次主题沙龙活动;人才招聘服务平台帮助70家企业发布500多个岗位招聘信息,已招聘到人才的岗位超过300个;公共仪器资源共享平台基本建设完成,开始对外服务,17家企业的2000多台仪器设备被纳入平台;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全年新进站博士2名,目前共有在站博士6名;孵化器研究中心编辑出版了10万字的《2006年中国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报告》,承担科技部重点软科学课题“风险投资与科技企业孵化器结合模式研究”,累计发表10多篇论文。
过去的一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席尉建行,中共中央纪委副书记刘锡荣、刘峰岩,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尚勇,省政协副主席黄瑞霖等领导先后视察创业园,对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工作给予了较高评价和肯定。
展望2007年,厦门创业园将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落实《中共厦门市委、厦门市人民政府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学技术创新型城市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完善科技创业服务体系,不断深化创业服务的内涵和层次,构建高效率的技术创新孵化平台,推进我市科技创新事业的快速发展,为厦门实施新一轮跨越式发展、建设科学技术自主创新型城市做出应有的贡献。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国电气自动化网”的,版权均属于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均有出处,本网对转载文章不存在侵权等法问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