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 冲向经济强市的动力源 |
(发布日期:2007-5-28) 来源:
|
![]() |
|
|
科技创新
冲向经济强市的动力源
编者按
自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实施以来,国内外投资者的目光都投向了东北,产业转移大潮涌向黑土地。在这一时空转变中,沈阳选择以“创新”来承接。
沈阳的“创新年”有着多层次的深意:既有以自主创新为目标的科技创新,也包含着体制、管理、文化等方面的创新。科技创新是老工业基地崛起之魂,腾出空间引进科技项目和人才,加强产学研联动,引导扶持新兴产业发展,将凝成沈阳的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与体制、管理创新相辅相成,没有好的投资环境就没有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空间。已经翻过的2007年日历里,沈阳各条战线、各个领域以“创新”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今天的沈阳在与世界携手同行时,彰显出独有的个性和自信!本报今起在每周五推出《创新年报道专刊》,敬请关注。
科技创新是人类从一个时代进入另一个时代的里程碑。
从火耨刀耕到探索火星,在人类的历史上,科技从来都是推动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进入21世纪,提高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竞争力,核心是增强科技竞争力,而增强科技竞争力,根本是提升自主创新力。沈阳要实现从经济大市向经济强市从量到质的转变,别无他路可寻,惟有推进自主创新。
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将2007年作为沈阳的“创新年”,确立了沈阳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总体目标。“创新年”的1至4月份,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值710亿元,同比增长40.5%;新增科技型企业1317家,同比增长71.2%;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投入12.9亿元,同比增长47.9%。开发科技新产品2312种,同比增长153%;申请发明专利921件,同比增长37.2%,授权专利797件,同比增长51%;登记技术合同2719份,成交额17.2亿元,同比增长64%。数字印证了沈阳正在加紧创建创新推动型经济,这不但将深刻改变沈阳经济结构,而且还将浓墨重彩地勾勒沈阳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
用心筑巢 引凤来栖
沈阳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但科技的存量资源并不必然地导致自主创新的推进。创新平台、市场机制、一流人才是自主创新的三大基础,只有三者联动,才能实现国家创新型城市的目标。今年以来,沈阳市大规模拓展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空间,确定了高新技术产业带布局规划,以“一环一廊三片”为总体构架,规划产业用地414平方公里,其中,高新技术产业用地186.8平方公里,分别是现在的5.2倍和9.3倍,高新技术产业用地占规划用地面积达到45%,比目前提高20个百分点。为促进产业带发展,扶持入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在全国首创了高新技术企业达标辅导期政策,每年安排5000万元专项资金,对我市产业带的市级高新技术企业给予财政补贴。
自主创新的重要平台——孵化器的建设,是市委、市政府确定创新工作六大突破点之一。2006年,市科技局制定了“十一五”孵化器发展规划纲要,出台了《沈阳市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发展的实施细则》作为政策保障,一系列的举措加快了孵化器建设的步伐。今年以来,全市新增孵化器面积22万平方米,增长141%。其中包括沈河区的仪器仪表智能孵化器和银座综合孵化器;和平区的“和平——铝镁科技”等7个孵化器和“创新服务超市”;皇姑区的创意产业孵化器;法库县的东北智能小家电孵化器;康平县的塑编科技企业孵化器。中国医大、清华大学沈阳孵化中心二期工程以及沈阳-欧盟经济区、满融经济区等一批孵化器也正在建设中。
中科院沈阳科技创新园正式成立,成为中科院与地方政府共建的全国第四家、也是最后一家院地合作产业基地,预计到2010年,园区销售收入将超过100亿元。我市第二家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沈阳工业大学科技园启动建设,现已有52家企业进驻,预计今年实现销售收入7亿元。
高新技术武装传统产业
毋庸置疑,科技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如何使这台动力澎湃的引擎与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相匹配?关键在于项目。
今年4月26日,由世界最大的3C产业制造企业富士康科技集团投资10亿美元建设的富士康(沈阳)科技工业园项目隆重奠基,这是浑南新区近年来最大的单笔投资项目。富士康(沈阳)科技工业园是辽宁省和沈阳市“十一五”时期的重大产业项目,它的建设以及紧随其后的系列产业项目的建成投产,将使沈阳装备制造业进入到精密制造的新层次,同时整合沈阳的科技资源,形成科研与产业的有效衔接。该项目还将极大地推动沈阳外向型经济发展,带动一批科技企业投资沈阳,形成高科技企业集群效应。
在引进重大项目的同时,全市新筛选的IC装备、数字化设备、激光、芯片、LED等16个重大科技项目相继启动。一批高技术产品相继研制成功。东软数字医疗公司已研制并完成国内第一台PET样机的组装,填补了我国核医学影像成像设备的空白;沈重公司解决了全断面掘进机盾体、刀盘等超大构件的极限制造加工难题。
沈阳市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争取工作亦取得可喜进展。我市与中科院签订了《合作推进沈阳IC装备及零部件产业发展框架方案》,将联合申报国家重大专项。IC装备重大专项引进了一批美国、俄罗斯专家,建成了IC装备检测平台,在气相沉积、匀胶封装和真空加工等设备研发方面突破一批技术难点,已经成功地开发出化学气相沉积成膜设备PECVD的样机。高档数控机床重大专项邀请美国、德国、日本专家共同起草了项目可研报告,明确了主攻重点,启动了应用示范工程和基础平台建设工作,力争在全国的竞争中力拔头筹。重型燃气轮机及IGCC重大项目也在积极推进中。
用新兴产业领跑未来经济
今年以来,我市培育新兴产业取得显著成效。制定了推动软件产业发展政策措施,设立了软件产业发展基金,一季度,全市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同比增长25%,东北亚软件外包建设进展顺利,已同日本日立、NTT等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动漫产业迅速发展,并已初具规模。动漫产业基地建设总投资已达3.9亿元,产业用房面积近6万平方米,已有来自韩国等国家及中国香港地区的40多家企业进驻,从事动画制作、网络游戏、虚拟仿真、游戏运营以及技术培训,其中原创企业占一半以上。动漫产业公共技术平台一期工程已建成并投入使用,二期工程将在年底竣工。预计今年全市动漫企业将达到60家,动漫产品产值达5亿元,有望进入全国原创动画片制作的第一集团;IC装备产业集聚效应正在形成,芯源半导体公司与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合作,成功开发出四大系列产品,拥有16项专利技术。研制出12英寸晶圆封装设备,实现了国产IC装备在晶圆尺寸和新工艺上的重大突破;中科仪公司开发的6英寸成膜设备是一个填补国内空白的产品,年底将制造出首台样机。3月下旬,我市11家IC装备制造企业组成的参展团,作为国内惟一的参展单位,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2007中国国际半导体设备、材料展”,展出的产品受到了各方的高度关注。
进入2007年,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脚步更快了,特别是“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产业转移是沈阳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目前沈阳正以全方位开放的姿态,吸引国内外科技企业和创新人才。我们有理由相信,沈阳将成为环境优美、创新活跃、要素集中、经济发达、区域和谐,以科技和装备制造业为主要特点的总部经济区。
沈阳科技的开放胸怀
一个城市对外开放的程度,与这个城市的魅力指数成正比。历经数载精心雕琢的沈阳,在世界“T型台”上引来全球的青睐。
“创新年”中,我市的科技成果招商不断取得突破,沈阳市精心筛选了电子信息、新材料等领域的269项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研成果,以中、英、日、韩四种文字,编印了《沈阳市科技创业投资项目汇编》和《沈阳市科研成果招商项目简介》。我市稀土永磁电机、纳米铜、镁合金、数控系统等科研成果,吸引富士康集团投资10亿美元来沈建设产业园。
国内第一家数字识别产业园、以打造“中国北方光谷”为目标的光电信息产业园在“创新年”中相继开工建设,将重点发展数字识别、信息光电子、激光装备等产业,涉足当今科技发展前沿领域,培育形成新的产业链。世界仪器仪表行业的“头羊”——日本岛津公司已决定在我市投资4000万元,建立分析仪器工程技术中心。新松机器人公司以先进的风电技术,吸引了英国绿色能源投资公司、北京可鲁投资公司等的投资,预计2012年销售额达100亿元,成为我国实力最强的风电装备和风力发电基地。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以板材激光拼焊科研成果与世界500强的日本IHI公司合资,禾丰牧业以无抗液体预混料配方技术与荷兰德赫斯公司合资,沈阳工业大学以兆瓦级风电科研成果与青岛国电公司合资。此外,台湾华硕电子公司、力晶芯片公司等科技企业也拟到沈阳投资建厂。
目前,海外投资开始关注我市高成长性企业发展,新西兰克虏伯公司与我市合资成立的注册资本1亿元的风投公司即将启动。此外,铁西区成立了科技风险投资中心和中小科技企业贷款担保中心,蒲河新城成立了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同时,还建立了非上市科技企业股权托管中心、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平台和全市技术监督服务体系。
今年以来,我市科技活动也是好戏连台。正在筹备的东北亚高新技术博览会得到了科技部、国务院振兴东北办、信息产业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六部门和东北三省政府的积极响应;“中国·沈阳创新城市国际论坛”吸引了美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加拿大等国家的一批城市市长的目光;中科院批准在我市建设科技创新园,中科院系统的50多个研究所来沈洽谈合作;国内IC装备、零部件及系统领域的顶级专家和科研、制造单位齐聚沈阳,研讨我国IC装备产业发展;信息产业部已决定,将极具权威性的中国电子百强企业发布会在我市举办。
产学研:
握成拳头的力量
5月10日,9项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在沈阳科学宫公开拍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国电气自动化网”的,版权均属于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均有出处,本网对转载文章不存在侵权等法问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