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力发电:能源紧缺时代的投资新宠(一) |
(发布日期:2006-12-13) 来源:
中国自动化网
|
![]() |
|
|
风电发展到目前阶段,其性价比正在形成与煤电、水电的竞争优势。风电的优势在于:能力每增加一倍,成本就下降15%,近几年世界风电增长一直保持在30%以上。随着我国风电装机的国产化和发电的规模化,风电成本可望再降。因此风电开始成为越来越多投资者的逐金之地。
艰难起步20年
在现任新疆风能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于午铭的身上,浓缩了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历程。
1991年,于午铭就任新疆风能公司经理,当时的达坂城风电场已并网发电两年,上网电价套用小水电的标准,为0.057元/千瓦时,全场装机2050千瓦,年发电量为500万千瓦时,全年电费收入仅20多万元,还不够提取折旧费用,企业长期亏损。
而1986~1990年,正是我国风电发展的第一阶段,尚处于探索和示范阶段,其特点是项目规模小,单机容量小。
我国风电发展的第二阶段是1991~1995年,即示范项目取得成效并逐步推广阶段。就是在该阶段的1994年,新疆风能公司迎来了第一个发展机遇--德国政府"黄金计划"援助,即提供进口德国风电机组费用2/3的无偿援助,该公司先后申报成功4个援助项目,引进8台总容量为4050千瓦的风电机组,使得风电场容量增加到6100千瓦。
我国风电发展的第三阶段是1996年后,为扩大建设规模阶段。在这一阶段,新疆风能公司迎来了第二次发展机遇--国家在"九五"期间决定推进大型风电机组的国产化研制。该公司进行了以科研人员入股成立有限公司作为科研项目承担主体的机制创新,1998~2000年,研制出10台国产化率34%~96%的600千瓦风电机组,项目成果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优秀成果奖,并催生了新疆金风科技股份公司。
2002年,于午铭刚刚办完退休手续,便被广东集华风能有限公司请去,参加汕尾红海湾风电场的建设,2003年9月,红海湾风电场遭到台风"杜鹃"袭击,于午铭撰文,就台风对风电设备的不利影响进行了总结,为今后在沿海地区建设风电场起了重要参考作用。
2005年,科技部正式批准成立以新疆金风科技公司为依托单位的"国家风力发电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于午铭参加了该中心的筹建和初期运作。
几个月后,新疆风能公司改制为股权多元化的新疆风能有限责任公司,于午铭回到最早接触风电的企业任总经理。新疆风能公司改制后,总资产增加到3亿元,净资产增加到1亿多元,年销售收入达到几千万元。目前,该公司正筹划使用德国政府贷款,进行第五期扩建,计划新增装机8万千瓦。
据统计,截至2005年底,我国除台湾省外建成风电场62个,安装风电机组1864台,总装机容量为126.6万千瓦,排在世界第8位、亚洲第2位。与此同时,我国风电场建设和运行的成本也在逐步降低。初始投资从1994年的约12000元/千瓦降低到目前的约9000元/千瓦。
顺风扬帆须防暗礁
我国风电产业历经20年试验、探索,至今仍没有成长为一个完整、健康的产业。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国电气自动化网”的,版权均属于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均有出处,本网对转载文章不存在侵权等法问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