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中部崛起契机拓展武汉东部发展空间 |
(发布日期:2006-12-22) 来源:
武汉新闻中心
|
![]() |
|
|
建设阳逻新城实现新洲腾飞
■张林
我们隆重举行中部崛起与阳逻新城建设发展论坛,旨在研究阳逻新城建设在武汉城市发展乃至于中部崛起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诚邀海内外客商到新洲、到阳逻参观考察,投资兴业。
新洲位于武汉的东北部,现有版图面积1500平方公里,人口100万。区政府所在地邾城是武汉市的卫星城;阳逻开发区是市区共建的省级经济开发区。作为武汉的东大门,新洲是武汉市正在崛起的一个新型城区。
一是历史文化积淀深厚。新洲古为邾城,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人群聚居,迄今历史长达3000余年。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如武汉市四大景区之一的道观河风景区、香炉山商文化遗址、因“孔子使子路问津”而得名的问津书院、唐太宗李世民亲笔题名的紫霞寺,还有中国佛教临济宗第四十四代传人本焕大师修建的报恩禅寺,等等。
二是区位交通便捷畅达。新洲南滨长江,拥有长江中游最佳深水良港之一的阳逻港,内联九省,外通海洋。京广、京九铁路夹境而过,京九铁路在境内设有编组站,京广铁路专线已延伸到阳逻经济开发区,106、318两条国道和江北一级公路穿过境内,并与武汉外环、“京珠”、“沪蓉”高速公路相连,阳逻长江大桥2007年将建成通车。开发区距天河国际机场26公里,汉口机场已在阳逻建成,可起降大型运输机。这种“水、铁、公、空”综合运输条件集于一区在全国县市少有。
三是深水良港独具优势。阳逻港上距武汉关28公里,下距上海吴淞口1015公里,岸线全长约12公里,港区常年水深7—15米,常年可通航5000吨级船舶,是长江中游上起宜昌、下抵湖口2000多公里中的最佳深水良港之一。目前,阳逻港货源辐射河南、湖南、贵州、四川、重庆等地,一些新兴业务如港口仓储、转运、保税、加工以及转口贸易等正在快速兴起。
四是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开发区内有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火力发电厂——阳逻电厂,目前装机240万千瓦,四期完成后将达440万千瓦。国家“西气东送”的调拨站已在区内动工兴建。阳逻经济开发区正在逐步形成以阳逻电厂为骨干的电力能源产业,以武钢钢材深加工基地、武船重工为骨干的钢铁深加工产业,以一棉集团、江南集团为骨干的纺织服装产业,以亚东水泥、新世界建材为骨干的新型建材产业,以台湾升阳食品、武汉中百配送为骨干的农产品加工产业,以武汉国际集装箱转运中心、国家稻米交易中心为骨干的港口物流产业。一个新兴的制造业和港口物流业基地正在加速形成。
阳逻是新洲区的临江重镇,阳逻新城以阳逻大桥为纽带,在空间布局上与武汉市青山、北湖、葛店等区域重化工产业发展形成对接,是组成武汉市东部城市组群的四大组团之一。随着国家交通部和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水运振兴工程”,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要将阳逻港建成长江中上游最大的集装箱转运枢纽,新洲区委、区政府确立了“抓港口、带物流、促工业”的发展思路,已成功引进了台湾信功集团、远东集团、香港中基公司、香港超大集团、韩国蒲项耐火材料、美国维尔卡等一批国内外投资企业,另有国家稻米交易中心、华中钢材交易大市场等一批物流项目顺利签约,近期可在阳逻投资。同时作为武汉市企业外迁的重要承载基地,已有武钢、武船、一冶、一棉、江南集团等一大批企业落户阳逻。在中部崛起的大潮中,阳逻新城正在迎来新一轮蓬勃发展的机遇期,一个崭新的港口工业新城即将崛起于武汉的东部,成为华中内陆地区走向国际市场的重要基地和内外经济循环的战略支点。
紧紧抓住中部崛起的契机,扩建阳逻新城,新洲亦将成为武汉最具经济活力、最具产业竞争力、最适宜于创业、最适宜于居住的城市拓展新区。(作者系中共武汉市新洲区委书记)
从区域经济发展趋势看武汉阳逻的崛起
■巴曙松
一、城市化、国际化、工业化为阳逻新城发展提供了机遇
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国际化、工业化的过程中,这些都为阳逻新区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城市化是我国通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制约我国城市化的政策、制度障碍正在逐步消除,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提出:要“优化和调整城市空间布局”,“拉开城市空间发展骨架”,“有机结合新区建设和旧城改造,引导城市空间有序拓展”。明确“阳逻要依托长江深水港,突出服务中部的港口集装箱物流和航运信息交易中心职能、生态旅游职能”。
发展阳逻新区是我国城市化际遇下的武汉发展的科学抉择。实现了新城发展与中心城区空间结构战略调整的相互联动。阳逻新区要充分利用主城产业外迁契机,依托港口物流优势,整合交通资源,扩大产业积聚规模。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全球一体化的不断加强,尤其是未来国外重工业向我国的转移也为阳逻新区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机遇。
近几年阳逻新城大力实施“工业兴区”的战略,加快“一主三化”进程,随着武船重工、一冶钢构、重冶机械、江南纺织等企业在阳逻新城建成投产,特别是武钢材深加工、武车等大项目的开工建设,加速了钢铁机械等重工制造产业的聚集,使阳逻新城工业在整体效益水平和增长率方面已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为阳逻新城延伸产业链,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带来新的契机。同时也为抓住未来国外重工业向我国转移的历史机遇奠定了基础。
二、消费升级为阳逻新城快速崛起提供了新契机
现阶段我国正步入第三次升级转型,相关产业在消费升级转型的驱动下快速增长。增长最快的是教育、娱乐、文化、交通、通讯、医疗保健、住宅、旅游等与之相联系的消费,尤其是IT产业相联系的消费在一定时期内增长最为迅速。从经济运行看,消费需求的升级变动一般首先对建筑材料、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电子通讯设备等制造业形成较强的需求拉动作用,而后通过产业传动的效应带动建材、机械、石化等行业的发展,成为保持这些行业平稳运行和快速增长的重要力量。在消费升级转型的动力下,国内研究机构预测钢铁、水运、港口和造船等行业未来将持续高速发展。而这些产业都是阳逻新城的优势产业。
三、发挥比较优势,建设阳逻新城
对于阳逻新城来说,不仅要充分利用历史机遇,更好地从自身的比较优势出发,选定自身发展的方向,包括产业定位。武汉市作为中国的地理中心,处于承东启西,南北交会的运输大动脉的交会处,而阳逻新城水、陆、铁、空大交通网络汇集一地的立体交通格局在全国不多见,从事物流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目前的现状看,阳逻新城从事物流业潜力巨大。物流行业具有显著的网络特性,只有在形成完整的网络之后,物流产业才能发挥行业规模优势。武汉现有物流产业已初具规模,但与其内地物流中心地位还有很大差距。现代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不足,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和服务于区域经济的物流基地建设明显落后。将阳逻新城发展成为集仓储、多式联运、集装箱进出口装卸、货物中转等物流服务功能为一体的港口型物流园区,能为武汉物流中心的建设获得规模经济,前景广阔。(作者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博导)
阳逻新城与中部崛起
■李光
一、面临机遇的阳逻新城。我国强化科学发展观、加快中部地区发展、高度重视发挥黄金水道作用等重大战略决策,为阳逻新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阳逻新城地处武汉东北部的长江北岸,武汉市是长江中游最重要的特大城市,也是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制订的《全国国土规划纲要》中,根据区域资源禀赋和产业布局原则,将长江中游地区划为大耗能、大耗水、大运量产业区,这无疑是一种具有科学性的选择。但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各地竞相发展大量大耗水、大耗能产业。这种行为不仅具有明显的不经济性,而且助长了不合理的产业布局。如今,期待已久的发展机遇终于到来了,国家强化科学发展观、加快中部地区发展、重振长江黄金水道等重大决策,凸显了阳逻新城的地位和作用,给阳逻新城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二、蓄势待发的阳逻新城。能否把握机遇、加快发展且取决于阳逻新城的资源禀赋、发展基础、创新能力、创业精神等因素。阳逻新城集水、陆、铁、空立体交通网络于一体的比较优势,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都实属罕见。目前装机容量240万千瓦的华能阳逻电厂,是华中地区规模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将为阳逻新城提供充足的能源。阳逻新城作为武汉东部地区目前唯一的产业集聚区,具有承接武汉新一轮制造业、尤其是重工制造业转移的综合优势。随着武船重工、一冶钢构、重冶机械、江南纺织等企业建成投产,特别是武钢江北钢材深加工基地等重点项目的开工建设,更加快了重工制造业在阳逻新城的集聚,并初步呈现产业链延伸态势。经过多年引进大型工业项目的努力,阳逻新城已初步形成港口物流、纺织服装、电力、建材、钢铁机械、食品加工、造纸等产业格局,沿江产业带已见雏形。
三、前程似锦的阳逻新城。众所周知,资源、能源、水源和交通布局现代工业、特别是基础工业最基本的必要条件,而阳逻新城具有多方面的综合比较优势。尤其是阳逻新城作为长江中游唯一的、最为重要的天然深水良港,尽享长江黄金水道之利,其承东启西、辐射华中地区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将日益彰显。按照《武汉市城市规划(1996-2020)》,阳逻新城被定位为武汉东部地区以长江深水港为依托的重化工产业基地、能源基地和集装箱转运基地,要将阳逻新城建设成为长江中游最重要的国际物流港。可以预期,一个崭新的、具有勃勃生机和个性魅力的阳逻新城将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中部崛起的一个重要支撑点。(作者系武汉大学教授、博导)
阳逻在武汉城市圈中的地位和作用
■黄继友
中央确立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为中部地区加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武汉作为中部地区特大中心城市,理应抢抓机遇,努力成为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支点。建设阳逻新城正是抓住中部崛起战略机遇,实<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国电气自动化网”的,版权均属于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均有出处,本网对转载文章不存在侵权等法问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