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首次提出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 |
(发布日期:2006-12-30) 来源:
北京日报
|
![]() |
|
|
北京市发改委发布《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规划》首次提出将高技术服务业作为未来最重要的产业优先发展。据统计,目前北京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已占地区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其中高技术服务业占高技术产业总量的70%。以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研发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服务业已领跑全市高技术产业发展,成为北京高技术产业的特色。
此外,《规划》还释放出许多政府产业导向的新信号:首次提出了研发产业的概念;首次提出以高端产业发展凝聚高端人才;首次明确高技术产业成为创新型城市建设的主要力量;首次提出“两极双系”的高技术产业空间布局;首次提出一批高技术服务业专业基地……
高技术产业规划两大创新点
通读《规划》,细心者会发现过去常提及的“高新技术产业”,如今被“高技术产业”所替代。市发改委的有关人士解释:“这个变化主要是考虑到高新技术产业已发展到了新阶段、上了新台阶,可以与国际接轨,更加突出高技术。”
从2006年二季度开始,本市开始执行国家统计标准,不再公布高新技术产业数据,只发布高技术产业统计数据。另外,国家规划称为“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因此,从“十一五”开始,本市将原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名称调整为《北京市“十一五”时期高技术产业发展规划》。
不仅是一字之别,内容上也进行了相应扩充。《规划》将以软件、信息服务和研发产业为主的高技术服务业纳入规划体系。据了解,北京的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中高技术服务业约占70%,高技术制造业占30%,不同于兄弟省市。因此,从“十一五”时期,将高技术服务业纳入规划体系。
市发改委有关人士介绍,《规划》所指的高技术产业发展指标既包括国家口径的高技术制造业指标,还包括非国家口径的高技术服务业指标,高技术服务业指标由第三产业中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共同组成。
“两极双系”空间格局首次提出
“两极”指海淀园中心区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双系”是西北方向的高技术研发服务发展区,东南方向的高技术制造发展区。“两极双系”将成为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引擎。“两极双系”说到底就是,以海淀园和亦庄为核心,发展不同特色的高技术产业。海淀园主要搞高技术研发服务,亦庄突出高技术制造特色。
《规划》勾勒未来北京高技术产业空间格局的具体内容包括:
以海淀园中心区为核心,包括上地、软件园、生命园和永丰基地等专业园,以及昌平、丰台、电子城、德胜、石景山等产业空间。该区域以高技术研发、服务为主,高技术制造为辅。各园区以发展高技术研发、服务为导向,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发展阶段,促进高技术服务业特别是研发产业发展。
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亦庄)为核心,包括顺义、通州、大兴、房山、密云、怀柔、平谷等郊区县的产业空间,以各郊区县的开发区为高技术制造业发展次中心。该区域是以高技术制造为主,适当发展与高技术制造紧密相关的研发、检测等高技术生产性服务业,是北京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的制造业发展区。
八大基地实现特色产业集聚
市发改委有关人士表示:“八大产业基地的规划定位,综合运用规划、土地、投资、信贷等手段,将引导产业空间聚集,促进高技术项目合理化布局集中,实现特色产业集聚。”
据了解,本市将采取优先保证入园重大项目土地供应,通过重大项目布局引导相关产业向重点发展区和专业集聚区集聚。同时,逐步建立产业梯度转移机制。提高知识创新区、技术创新区的辐射能力和郊区县的产业承接能力,加强中关村的创新优势向制造发展区的辐射,实现产业研发优势和产业化资源对接。
《规划》对八大基地有详细地描述:
——软件产业基地。集成中关村软件园、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用友软件园等相关资源,建立北京软件产业基地,进一步推动北京软件产业发展与壮大。
——数字内容产业基地。建设石景山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德胜设计创意产业园和海淀园创意先导基地,通过产业集聚加快北京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
——国家工程技术创新基地。围绕国家材料、能源、重大装备等支柱产业,集合中央转制科研院所等企业的优势资源,在昌平沙河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结合的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创新基地。
——移动通信产业基地。做好诺基亚星网工业园二期开发建设,进一步引导移动通信整机企业、设计企业及相关零部件企业的集聚,使北京移动通信产业基地进一步做大做强。
——集成电路产业基地。依托集成电路设计园和亦庄、八大处、林河、电子城等集成电路集聚空间,通过园区建设促进北京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各环节形成互动发展,增强北京集成电路整体竞争实力。
——光电显示产业基地。围绕龙头企业通过产业集聚,快速形成先进显示技术(TFT-LCD等)显示产业链。
——光机电一体化产业基地。利用北京的存量资源和科技优势,改善光机电一体化发展的软、硬环境。重点发展并提高光电子产品、先进制造系统、自控系统、电力电子、医用电子设备、印刷系统等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生物医药产业基地。依托北京现有生物医药产业基础,促进生命科学园、大兴生物工程与医药产业基地、亦庄园形成差异化、互补型发展,建立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本版制表/文华RB138
未来发展三大重点产业定出四大目标
《规划》对北京高技术产业未来指明了方向。三大重点为高技术服务业、电子信息产业、生物产业三类产业。三大产业又因程度不同依次为:大力发展以软件产业、研发产业、信息服务业为主的高技术服务业;进一步做强以移动通信、计算机及网络、集成电路、光电显示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到“十一五”末本市将实现“总量翻番、结构优化、创新增强、产业集聚”的目标。
总量翻番。预计2010年,全市实现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十五”末期翻一番,即从1325.8亿元到2700亿元,预计年增长速度16%左右,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22%以上。
结构优化。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均比2005年翻一番,2005年数字分别为400.8亿元和925亿元。“十一五”末期,本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地区出口的比重将达到38%。
创新增强。到2010年,全市研发经费超过地区生产总值的6%,每万人专利申请数达到18件,2005年的数字分别为5.5%和14.7件。
产业集聚。到2010年实现园区(开发区)高技术产业总收入占到北京高技术产业总体的95%以上,2005年约为90%。
大力发展高技术服务业
《规划》提出,软件与服务是北京高技术产业的支柱。到2010年北京软件与服务继续保持“中国软件产业之都”的领先地位,并成为亚太地区软件研发和服务中心之一。
加快软件产业基地建设。依托中关村软件园、上地信息产业基地、用友软件园、中软软件园等软件产业集聚空间,建立北京软件产业基地。加快石景山数字娱乐产业基地、德胜设计创意产业园和海淀园创意先导基地等区域的建设。
“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领域:基于开放标准的基础软件平台、重点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软件、数字内容软件、软件服务外包业务。《规划》指出,研发产业具有高附加值、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以及智力资源密集的特点,是决定技术创新能力能否最终实现和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到2010年,在北京形成完善的研发产业链,并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研发基地。
积极吸引创新资源。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吸引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企业设立研发中心和决策运营中心。营造有利于研发产业发展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拓宽科技型企业融资渠道,鼓励技术转让、咨询等中介服务发展。完善研发产业链。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设计等研发环节发展,促进研发产业链形成,拓展研发成果转化途径,实现研发产业增值。建立专业性研发基地。以改善公共技术支撑和服务支撑为重点,建立若干具有国际一流研发环境的专业性研发基地。
“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领域: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纳米技术等。
《规划》还提出,信息服务业是模式创新活跃、增长迅速的高技术服务业,也是现代信息社会发展的基础。到2010年,把北京建设成为全国信息服务中心、国际化信息服务集团的主要聚集地和亚太地区最重要的电信枢纽之一。
推广实施三项关键性技术。以国家实施第三代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下一代互联网标准为契机,重点抓好一批关键技术的产业化,力争在北京率先示范,推动以数字内容为重点的移动通信、数字电视、互联网的发展。加快信息化建设。以城市信息化、信息化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带动软件、系统集成、呼叫中心等产业的发展。大力开发信息增值服务和网络服务。发展基于3C融合的信息增值服务,以及电子商务、网络出版、网络教育培训、网络文化、数字娱乐等网络服务业,积极培育新型信息服务业态。
“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领域:电子商务、信息增值服务和网络服务等。
进一步做强电子信息产业
《规划》指出,移动通信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技术产业之一,大唐电信提交的国际移动通信标准对我国电信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到2010年,北京移动通信产业技术实力和产业规模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成为全国技术标准产业化的重要基地。
鼓励关键技术标准研发与产业化。支持TD-SCDMA、SCDMA等技术标准研发和自有核心技术的产业化项目,促进移动通信产业升级。同时促进商业模式创新和产业集聚。
“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领域:基于TD-SCDMA标准的关键技术产业化、基于SCDMA标准的系统和移动终端设计、移动增值服务、手机电视等。
计算机及网络是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基础,北京计算机及网络的品牌和渠道优势明显,高性能计算机等<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国电气自动化网”的,版权均属于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均有出处,本网对转载文章不存在侵权等法问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