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国货失守 依托工程难依托 |
(发布日期:2007-1-16) 来源:
中国工业报
|
![]() |
|
|
“失掉南水北调这项百年不遇的大工程项目招标,我们失去的不仅是一个市场,更是国内大型水泵制造业国产化的历史机遇和维护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一位国内知名的水泵制造企业负责人在电话中对记者说。
“现在,像南水北调这种国家重点工程项目的招投标问题,到底由哪个部门来统一管理和负责,我们根本弄不清楚,对于项目产品选择的国产化率问题,我们更是有理没处说。”在湘电长沙水泵厂有限公司办公大楼里,该公司副总经理欧阳品对记者如是说。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欧阳品的困惑与无奈已经成了当前国内水泵制造企业的集体意识,即国内几家大型水泵制造企业均对当前水泵设备可以依托的国家重点工程没信心。其中,争议最多的还是南水北调中线招标一事。
国内企业集体落榜
对于南水北调这一大规模的国家重点工程,涉及的泵站之多及泵的类型选择之广,在历史上都是鲜有的。这不仅对相关制造企业而言,是个不小的商机,对于国内水泵制造行业的整体发展及科技创新来讲,也是一个重要的创新平台和试验场,很多企业都对此寄予了很大希望。
然而,国内企业在工程招标中的集体落榜却让很多参与了南水北调中线惠南庄泵站招标的国内水泵制造企业苦水满腹。
记者在湘电长沙水泵厂有限公司办公室里谈及此事时,在场的三位曾参与过该项目招标的负责人说:“当时我们特地到北京等待与招标组专家对话(专家答疑),但等了一个多星期也没有答复。”
“后来,我们把整个投标的过程专门写成材料上报给相关部门,可最终还是不了了之。”欧阳品对记者说。
“名义是国际招标,其实招标单位要求选择国外品牌产品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现在我们都不知道应该找谁说理了。”直接负责中线项目投标的该公司市场营销部副部长张兵对此表示无奈。
原国务院重大技术装备办公室副主任董必钦向记者介绍,中线泵站的建设主要是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供水,是京石段应急供水工程中一个关键性的水利枢纽,而且供水保障率高达95%以上,选用的是卧式单级双吸离心泵。该泵站要求水泵单机流量每秒10立方米,扬程58.2米。
“中线泵站与其他泵站相比,对水泵和电机的要求都是最高的。泵站运行工况复杂,最大特点是年运行时间长,因此,对变频和电机都要求选用进口设备,对泵的要求则是采取国际招标。”董必钦表示。
“说是国际招标,实则国外招标。”另一位国内知名水泵制造企业负责人很不客气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其招投标过程的不透明性就是很好的佐证。”
这里所提到的不透明性,记者在采访中也多次听到企业人士反映,即在国内很多厂家都有条件生产的情况下,招标方并没有给国内企业答疑的机会,却只给参加投标的荏原、日立、安德里茨等外国企业发去了询标传真。
“他们的理由就是中国企业没有业绩,但外国企业当时也同样没有业绩。”张兵对此感慨颇深。
那么,没有业绩是不是就说明国内企业没有能力生产此类型水泵产品呢?董必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国内很多大企业已经完全有能力来承接此类型水泵的生产,也具备开发这类水利模型的能力,但是,因为没有业绩,所以很多国内用户企业不愿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因此宁愿高价购买国外产品,也不愿意支持民族产业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很多情况下,在某类型产品的设计上,国外企业也同样是没有业绩的,但只因为其企业的知名度,国内用户便以此为口实,以“世界最著名的企业如果做不好,那国内企业肯定不行”来说事。
“当然,安德里茨虽然没有业绩,但在水泵测试方面,有国际比较先进的中立试验台,且是惟一在脉动(在水泵运行频率与本体固有频率相同情况下,就会产生共振)方面分析最详细的投标企业。”对于外国企业标书做得很细致的问题,张兵并不讳言。
“但后来我们希望能与国外企业合作的要求也被拒绝了,也就是说,我们市场换技术的路也被堵死了。”张兵强调。
对此,中线建管局相关负责人给出的解释是,在前期调研时发现,国内能同时满足流量、扬程两个设计参数的企业都没有业绩。尽管国外也没有做过这么大的泵,但国外的制造技术完全能够满足惠南庄泵站的要求。于是工程采取了国际招标,而在招标过程中,由于国内企业经营人员不懂国际招标规则而耽误了答疑时间,因此没能中标。
“我们不懂国际招标规则?我们的部分泵产品1998年就已经出口巴基斯坦等国家,现在在国内投标却遇到这种解释。”同样在中线招标中落标的一位水泵制造企业负责人对记者抱怨。
对于中线招标的透明度问题,该人士对记者表示,“中线泵站建设的费用一半由国家出,一半由当地政府出,最后放弃了国内企业2000万元和4000万元的报价,而选择了报价1.8亿元的安德里茨(最后中标价为1290万美元),我只能说中线太有钱了。”
与此同时,记者从业内专家处了解到,为能在南水北调工程中分得一杯羹,江苏亚太泵业有限公司曾下了不少功夫,不仅举办了潜水贯流泵的技术交流会,还就贯流泵技术反复进行改进,这项工作他们投入了几年的时间。
据介绍,2004年12月,亚太泵业在上海组织召开了一次有多位知名水利专家和水利部高层领导参加的产品与技术推广会,开始为抢占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泵市场做前期准备。该公司董事长常庆昌表示,提高贯流泵的技术含量和制造质量是公司的第一原则。然而,在最后的招标中,亚太泵业并没有摆脱与其他国内制造企业相同的命运。
在采访中,一位业内人士曾对记者透露,在一次私下谈话里,湖南一位水泵制造企业的老总曾对其表示,在中线招标的时候,该走的“手续”都走了,该做的工作都“做到家”了,但最终还是落标了,这其中的关系很复杂。
董必钦对记者说,“南水北调与其他工程相比,具有一定特殊性。从投资上看,属于中央与地方共同投资;从技术与装备上看,三条输水线路各有难点和重点;从工程管理上看,工程原定归口水利部,后来国家成立了国务院南水北调办。有关工程设备的采购,均是由南水北调办各线局会同地方政府组织实施。所以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问题。后来,曾有不少国内装备制造企业曾反映过其招标过程的不规范、不透明以及企业受到不公平待遇。”
“我希望国家相关工程主管单位,能按照国务院发布的6号文件与8号文件的要求,加强对重点工程的关注与监管。”董必钦强调。
“由于招标多由地方水利部门负责,因此长期与之打交道的相关企业或许更有优势。”对于在大型水泵招标过程中所受的不公平对待,一位水泵制造企业的人士对记者表示,这种不平等的现象似乎已经成了当前的一种游戏规则,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用户企业,都心知肚明。
专项成果难觅依托工程
长沙一家以制造泵控制系统装置为主的民营制造企业负责人在记者同意不透露其姓名的情况下表示,“我们企业承担了国家‘十五’南水北调工程泵站控制系统的科技攻关任务。企业做过许多工作,也有不少成果。但在中线泵站的控制系统招标上,企业费劲周折,最后还是没能中标,而中标的企业在该领域根本没什么业绩。”
对此,董必钦认为,从客观上讲,这家民营企业生产的产品在技术上不算国内最高的,而最终中标的企业并不比它好多少。这种情况的发生,确实令人费解。目前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国家相关部门应对东线工程做出周密计划,并把相关政策落到实处。
记者了解到,“十五”期间,大型水泵作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技术装备项目,曾投资多个科研院所进行技术攻关。清华大学就是其中之一。
记者手中拿到这样一份资料———《“十五”国家水利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验收报告》,该专题名称为混流泵及装置研制,项目名称为南水北调工程成套设备研制。
据介绍,这是国家从2003年开始专项投资,由清华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共同承担的关于大型低扬程水泵及装置研制的课题项目。
在2006年5月21日通过验收的这份报告上,明确标注着项目的应用背景为:本项目以南水北调东线调水工程为依托。
现在的问题是,“我们的模型虽然做得很成功,实际验收也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但由于没有真机的生产业绩,我们的心里很没底。这可能会成为南水北调机组选择上的一个弱点。”该项目的负责人、清华大学流体机械及流体工程研究所所长曹蓄良,对成果缺少应用验证显得信心不足。
据了解,该项目是国家“十五”期间的科技攻关项目,国家计划投资130万元作为资金支持。但现在成果研制出来,却得不到实际应用,这不仅是项目承担方最头疼的事,也是业内专家最担忧的问题。有专家提出:“模型研制出来被闲置,难道国家的钱就这么白投了?”
其实,在南水北调东线泵站设计方面,需要混流泵的只有两个泵站。其中一个是宝应站,目前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由无锡水泵厂和一家国外公司联合中标;另一个是沙集二站,目前正准备招标。
“我们没赶上第一个泵站招标,现在只能把希望都寄托在第二个泵站上,这也是该科研成果在南水北调工程上得到应用的最后一次机会了。”曹蓄良表示,他目前正在与各方面联系,为该项目的投标做各项准备工作。“由于没有实际业绩,各方面的阻力都很大。”他对此表示无奈。
对此,业内人士对记者透露,当时,大型水泵的国家项目研究经费大部分给了大学或研究院所,制造企业并没有拿到。对于混流泵的研究,清华大学也只拿了一半经费,另一半应属于制造企业的经费并没有按照计划执行,后来便不了了之了。于是才出现了有模型没业绩的尴尬局面。
2006年12月27日,记者致电曹蓄良教授,他表示,由于沙集二站的招标时间还没提上日程,所以他们的成果还在继续等待。
董必钦指出,如果国家花大量的金钱和人力进行的专项科研成果就这样被搁置,而在同样没有业绩的情况下,我们的重点工程却成了外国产品的试验场,国家重大工程的安全责任与民族产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国电气自动化网”的,版权均属于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均有出处,本网对转载文章不存在侵权等法问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