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源头治污 发改委盯上渤海工业群 |
(发布日期:2007-1-26) 来源:
中国工业报
|
![]() |
|
|
记者上周从国家发改委了解到,由发改委牵头,国家环保总局、海洋局、水利部,以及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天津市等四省市人民政府共同起草的《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目前正在制定过程中。
据悉,各主要负责单位的初稿近日已递交发改委,发改委综合各方初稿后形成的草稿将在征求各方面意见后,于今年年中上报国务院。
对于《规划》将达到的预期效果,发改委地区经济司环境处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规划》具体实施中还将面临很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对于环渤海经济圈的环境规划影响还是未知。据透露,《规划》分为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力争对环渤海区域的经济结构、产业布局进行统一全面的优化,从源头上减少工业污染物的排放。
工业企业是重要污染源
“如果不采取果断措施遏止污染,10年后,即使不再向渤海排一滴污水,单靠其与外界水体交换恢复清洁,至少也需要200年的时间。也就是说,如果环渤海经济圈的环境规划得不到有效实施,渤海将变成地球上第一个‘死海’。”相关环境专家语出惊人。
对于工业污染在整个渤海污染中所占比例,国家环保总局污控司海洋处处长佟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海体污染中,近三分之一来自于工业生产所带来的废物,渤海也不例外。
对此,发改委相关专家指出,由于工业经济的持续增长,工业废水的排放总量居高不下,部分污染物质有所削减,但入海总量并没有减少,由此对渤海近岸海域构成污染,尤其是在局部海域,如渤海湾、辽东湾等,污染更为严重。
据介绍,目前工业点源排放控制的基本是COD和氨氮,其他指标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此外,还存在着工业废水经城市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给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带来隐患;工业企业污染源监控方面仍存在漏洞,对于企业污染进行管理的法律、法规制度不健全等问题。
重在布局优化调整
“新的《规划》就是要着重加强环渤海区域经济结构及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力争从源头上减少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参与《规划》起草工作的相关专家表示。
记者了解到,在《规划》起草前,国家发改委曾专门组织专家对渤海地区的环境污染进行全面评估。
而后,相关专家建议,要加强渤海地区环境污染的专项治理,就要加大强制淘汰水污染严重企业和落后生产能力、工艺、设备与产品的力度;继续严格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完善监测和评价体系,根据经济发展水平,分阶段、有步骤地对所有工业企业安装污染源在线监控装置;进一步完善国家和地方各类防治、控制污染的法律、法规;国家及地方在计划治理已经受到污染的流域和海域的同时,应对企业在治理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予以政策、资金上的扶持;建立企业环境污染风险基金制度。
事实上,为了有效治理渤海环境污染,国务院早在2001年就已批复了以削减陆源污染物为目的的《渤海碧海行动计划》。其有效期为2001~2015年,分为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
“到2006年10月1日,刚刚完成《计划》的第一个五年工作,从目前的实施效果看,虽然不是非常理想,但还是取得了很大成绩。”佟羽表示。
那么,为什么还要制定新的《规划》?是不是渤海环境治理进入了《规划》与《计划》的并行阶段?
佟羽对记者透露,新的《规划》将全面覆盖原有《计划》。也就是说,“十一五”的各项环境工程将全面纳入《规划》内容中。
对于原有的《计划》是不是相应废止的问题,他不置可否。
佟羽同时强调,本次《规划》由发改委牵头制定,足见国家对渤海区域环境治理的重视。同时,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加强各部门间的工作协调,缓解目前存在的环境信息发布乱、环境保护条例实施过程中存在各部门职责不明晰等问题。
与此同时,对于渤海的交通环境保护问题,相关专家还建议,在“十一五”期间渤海污染治理工作中,应针对不同区域的污染风险,建设相应的应急手段;建立和完善渤海海域溢油应急系统;进一步完善船舶及有关作业活动污染监视系统;进一步落实煤码头的封闭输送研究成果。
相关报道:
解读2006《中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我国近海总体污染形势严峻
信息来源:中国海洋报
渤海污染仍旧严重
2006年,渤海未达到清洁海域水质标准的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占渤海总面积的26%,与2005年持平。其中,严重污染、中度污染、轻度污染和较清洁海域面积分别约为0.3、0.2、0.7和0.8万平方公里,严重污染和轻度污染海域面积均比2005年增加约0.1万平方公里。严重污染海域主要集中在辽东湾近岸、渤海湾和莱州湾,主要污染物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等。
八成入海排污口超标排放
2006年,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进一步加大了陆源入海排污口的监测力度,对全国600多个陆源入海排污口的排污状况及部分排污口邻近海域生态环境实施了全面监测。约81.4%的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超标排放的入海排污口主要分布在环渤海沿岸、长江口沿岸和广西沿岸等。主要超标污染物为化学需要量、磷酸盐、氨氮、石油类和粪大肠菌群等。4个海区中,渤海沿岸超标排放的排污口比例最高,达90.4%,黄海77.3%,东海79.4%,南海88.2%。广西、上海和山东超标排放的入海排污口数量占各自入海排污口数量的比例均超过90%。首次开展的部分入海排污口特征污染物监测结果显示,排海污水中多环芳烃、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类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铊、铍、锑等剧毒类重金属普遍检出。
近岸生态系统恶化趋势未缓解
2006年,国家海洋局对18个生态监控区进行了生态监测。监控区总面积达5.2万平方公里。连续3年的监测结果表明,我国长江口以北海域生态监控区的水质和生物群落结构略有好转,主要表现在海洋生物的密度和生物量有所恢复;长江口以南海域生态监控区的水质和生物群落结构略有下降,主要表现在水体富营养化呈增高趋势,浮游植物密度偏高,海洋动物的密度和生物量偏低。总体而言,我国近岸海洋生态系统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缓解。
六成增养殖区水质良好
2006年,63%的海水增养殖区水质状况良好,各项监测指标符合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约37%的增养殖区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含量或粪大肠菌群数量较高,超二类海水水质标准;32%的增养殖区(辽东湾产卵场、山东海化滩涂、河北冯家堡、河北唐山南堡、浙江岱山、浙江舟山定海、浙江象山港、浙江三门湾、浙江临海北洋涂、福建厦门和海南东寨港等)海水中无机氮或活性磷酸盐含量超三类海水水质标准,水体呈富营养化状态,部分海水增养殖区赤潮频发。海水增养殖区环境质量和养殖生物质量的监测与评价,对保证养殖功能区的持续利用及养殖生物食用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
海水浴场“体质”健康
公报显示,在22个重点监测的海水浴场中,水质为优良的天数占94%,其中水质为优的天数为65%。其中,三亚亚龙湾、福建东山马銮湾、温州南麂大沙岙、舟山朱家尖、青岛第一、烟台金沙滩等6个海水浴场水质为优的天数在95%以上。另外,监测表明,22个重点海水浴场适宜和较适宜游泳的天数比例达81%,不适宜游泳的天数比例为19%。游泳适宜度是根据海水浴场的水质、水文和气象等要素对海水浴场环境状况进行的综合性评价。
保护区数量稳步提升
目前全国各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已达149个,保护面积为3.8万平方公里,约占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的1.2%。已建的海洋自然保护区主要包括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海洋生物多样性和海洋自然历史遗迹三种类型。目前,沿海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建有海洋自然保护区,数量超过10个的省份分别是海南省、广东省、山东省和辽宁省。与此同时,我国海洋特别保护区建设也以较快速度发展,沿海各地积极组织实施海洋特别保护区选划与升级工作。截止到2006年年底,全国共建了7个海洋特别保护区,其中,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4个。
海洋赤潮仍处于多发期
2006年,全海域赤潮发生次数较上年增加,但累计面积有所减少。有毒藻类引发赤潮的次数和面积与上年相当。其中东海为我国赤潮的高发区。大面积赤潮集中在渤海湾、长江口外和浙江中南部海域。赤潮主要影响到沿岸鱼类和贝类养殖。据统计,去年全年共发现赤潮93次,较2005年增加约13%;赤潮累计发生面积约2万平方公里,较2005年减少约27%。其中,在赤潮监控区内发现赤潮46次,累计面积约1.2万平方公里,分别约占全海域赤潮累计发生次数和面积的49%和58%。
外来入侵生物危害增大
迄今为止我国已从国外引进大菱鲆、日本对虾、海湾扇贝、长牡蛎、红鲍、象拔蚌、虾夷马粪海胆、海带等近30种海水养殖生物进行养殖或试验养殖;引进大米草、互花米草、海蓬子等滩涂植物进行栽培;大连、蓬莱、青岛、日照、台州、厦门、深圳、北海、海口、三亚等海洋水族馆引进了近百种观赏性海洋生物;航运业中的船体附着及压舱水排放,无意中带入了外来海洋生物。外来海洋入侵生物与土著海洋生物争夺生存空间与食物,严重危害了我国土著海洋生物的生存;通过与亲缘关系接近的物种进行杂交,降低我国海洋土著生物的遗传质量,造成遗传污染;也可能带来病原微生物,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巨大的危害。目前,对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危害较大的是滩涂外来入侵植物。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国电气自动化网”的,版权均属于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均有出处,本网对转载文章不存在侵权等法问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