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限批“连坐”高耗能企业无路可退 |
(发布日期:2007-1-26) 来源:
|
![]() |
|
|
继项目环评、规划环评后,本年度伊始,国家环保总局的第三次环保风暴直指高耗能、高污染的电力、钢铁等行业企业。
国家环保总局1月10日通报了投资1123亿元,严重违反环评和“三同时”制度的钢铁、电力、冶金等82个违法违规项目,并首次启动区域限批政策,对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加强环保执法没商量。
对此,专家认为,强硬的限批手段足以给相关企业敲响警钟,高耗能企业已无路可退,变被动为主动,加强环保治理是企业的战略首选。
高耗能产业成执法重点
区域限批就是对违反国家环保政策,盲目进行产业扩张的地区和企业集团公司,停止或限制其所有建设项目环境审批。业内人士把环保总局的这一行政手段称为“连坐”。
本次实施“连坐”手段的初衷正是要彻底打消相关企业的侥幸念头。“一天不整改完,其他项目就一天不能建,企业已经没有退路了。”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强调。
专家指出,以电厂和钢厂为主的高耗能、高污染产业已经成为本次环保执法的工作重点。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发展与科技环保部节能环保处处长黄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区域限批政策给相关企业敲响了警钟,即对于企业来说,加强环保与技术改造同样重要,应将两者结合起来,主动加快技术升级和产业优化。
黄导认为,区域限批可能会影响到钢铁行业部分“十一五”项目的上马。他建议环保总局既给企业警示,又给企业出路,“限期”不宜过长。
在建项目影响不大
此次区域限批政策涉及到四大电力公司以及多家大型钢铁企业。出乎记者意料的是,除了华电与国电集团不愿意发表看法外,其他企业及所涉的相关地区均表示将积极应对。大部分企业表示,不会给企业在建项目带来太大影响。
关于本次通报要求莱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冷轧薄板一期工程停止建设、办理环评审批手续问题,莱钢集团相关负责人在电话中对记者说,该项目在2006年初才开工建设,目前设备仍处于调试阶段,履行环评程序也正在进行中。他表示,目前企业待批项目不多,所以限批不会给企业带来很大影响。
而唐山的区域限批,自然使人联想到首钢的搬迁及首钢京唐钢铁厂建设的进展情况。首钢集团董事长朱继民表示,目前首钢平均吨钢的环保成本约50元,以每年产钢近千万吨计算,每年环保一项支出就达5亿元。由此,他认为,国家强制限制企业和地区执行环保有关政策,有利于企业公平竞争,也可以有效地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提升环境质量。
对于是否会影响首钢在唐山等地的发展战略问题,他表示,目前首钢的大部分项目都已得到国家批复,所以对企业发展不会有影响。
作为国内主要供电企业,四大电力集团公司此次集体上榜一事备受业界关注。通报指出,在华能集团所属乌拉山电厂落实关停2×75MW机组和一台100MW机组脱硫整改要求前,环保总局停批华能集团所有建设项目。
对此,华能集团新闻处处长李兆魁对记者说,被通报当天,该集团就成立了专门工作组,对小机组进行了关停,因采取措施果断及时,不会对企业的建设项目产生影响。“因加大整改力度,加大环保投入,企业成本增加是肯定的。”他强调。
对于大唐国际所属的唐山发电厂落实关停5×50MW小机组整改问题,大唐国际投资者关系主管陈琳表示,这次环保总局通报的唐山热电和连城电厂有关项目的规模很小,只有15万千瓦左右,而大唐国际全部装机容量将近2000万千瓦,因此对大唐国际的利润不会产生明显影响。
该人士表示,大唐国际将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总局的政策、规章及要求,并积极协调各方关系,落实环保治理整改措施,尽早达到国家环保总局的要求。
谈到该项目的下一步整改计划时,大唐国际有关人士表示,集团正与唐山地区有关部门协商,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要求,从1月11日起逐步关停5台50兆瓦热电机组。相关机组的具体关停步骤正在协商中。
另据记者了解,唐山市政府已于1月12日下发了《关于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总局对华瑞钢铁有限公司等3户企业责令停产停建决定的通知》。同时,由唐山市发改委牵头,唐山市建设局和河北大唐国际唐山发电厂配合,谋划代替唐山发电厂5×50MW小机组热源的方案,目前5×50MW小机组仍承担着11万户居民的热源供应功能,待热源供应问题解决后,立即对其关停拆除。
相关报道:
警惕一些跨国公司借投资向中国转移高耗能产业
为发展本地区经济,一些地方在招商引资的过程中,出现了盲目引进国外高耗能产业或其中下游产品生产线的现象,在国内消耗过高的能源,并产生大量污染。
据经济参考报报道,有关专家认为,应防止一些跨国公司以投资为名向我国转移高耗能产业,加重我国能源紧张局面,并使本已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
引进国外高耗能产业凸现负面效应
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寿荣介绍,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从能耗、环保、税收等方面对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等高耗能项目进行限制,加之《京都议定书》生效后,这些国家为完成减排二氧化碳等温室效应气体的任务,越来越多地将此类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而我国由于缺乏严格的产业准入限制,正逐渐成为世界高耗能产业转移的中心之一。
从我国情况看,接受这种转移,引进外资,成立一些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再出口,固然带来了GDP的增长,并解决了部分人口的就业问题,但我们付出的代价也非常巨大:资源被消耗掉了,污染被留下来了。在这样的“合作”中,我们似乎获得了不少实惠,但实际上西方发达国家才是最大的赢家。
西部一些地区正以富集的能源、低廉的电价和土地征用成本等“优势”成为世界高耗能产业的“新乐土”。
本地“合法”引进 把高耗能高污染转移他处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地方在引进国外高耗能产业项目时,本地生产并不会过度消耗能源或者造成严重污染,完全“合法”;但从国家全局看,此类产业在其中上游原材料开采和生产过程中是需要耗费大量能源、破坏环境的。这就意味着它是在将高能耗和高污染转嫁到别的地区,以此换取本地经济的发展。更为严重的是,这还对我一些涉及关键资源和技术的自主产业构成威胁,使国家在部分稀有资源上的控制能力大为下降。
全国政协副主席路明举例说,美国道康宁公司与德国瓦克公司拟在江苏省张家港地区申请大片良田建立有机硅厂。这一项目如果上马,将耗费我大量宝贵的金属硅资源,其产品市场却主要在国外。这一项目对于我资源的就地开采、加工,也将造成四川、山西等其他生产基地电力等资源的巨大消耗,同时还会大量砍伐树木、排放超标的温室气体、造成严重的生态污染。
中国化工信息中心专家傅积赉说,据粗略计算,仅为上述张家港地区拟建的有机硅厂提供一年10万吨的硅,就需要纯净木炭数万吨,折合成木材就远不止几万吨了。此外,每炼1吨硅仅电炉的电耗就是1.4万度,生产过程还将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存在着大量的粉尘污染,尤其对半径10公里以内生活的人群来说,其健康会受到影响,严重的会造成矽肺病。
规范国外企业投资我高耗能产业
据路明了解,数年前,在我国对高耗能产业和温室气体排放问题还不太注意的时候,美国道康宁公司就投资在大连建立硅块的采购、分拣和加工中心,将他们生产的有机硅和单晶硅所需要的硅产业逐渐转移到中国。 随着《京都议定书》的正式生效。从长远看,我国减排二氧化碳的压力是巨大的,应及早防止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型企业的引进,以及高耗能低产值产品的出口。为此,路明、傅积赉等一些专家建议,国家应采取措施遏制跨国公司向我转移高耗能产业的趋势。
一、提高国外企业进入我高耗能产业的门槛。要从全局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做大做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行业,严格执行行业发展规划,提高国外企业进入我国高耗能产业的门槛,同时制订相关法规和统一的环境管理标准,以增加当地政府的环境压力。
二、形成专家咨询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安排,可邀请相关专业和行业的人士,成立专家咨询和决策评估委员会,对项目中涉及到的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问题,全方位进行研讨,充分剖析其利弊,从长远和全局的角度谨慎谋划,最终形成专家咨询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决策机制,从而避免考虑不周而带来的不必要损失。
三、适当提高高耗能产品的对外依存度。减少能源进口,加大和能源有关的终端产品的对外依存度,既进口原油,也进口乙烯、丙烯、丁二烯,并对各种产品的进口依存度进行适当调整,将能源安全风险分散到各个下游产品中。同样,保持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品一定的对外依存度,也会缓解煤炭和电力资源的供应压力。
四、把有限的资源充分用在对国有资本具有控制力和影响力的自主产业上。加大对我国必须消耗资源的一些重要产业扶持力度,如果我们自己这些重要产业缺乏竞争力,将导致国外企业对我有限的资源进行掠夺性控制占有,最终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经济参考报》 记者:谭浩 牛纪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国电气自动化网”的,版权均属于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均有出处,本网对转载文章不存在侵权等法问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