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电机学院设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耕种技术本科“试验田”
|
(发布日期:2008-5-6)
|
![]() |
|
|
上海电机学院5月5日传出信息,从今秋新学年开始,学校将在机械、电气、经济管理等专业设立技术本科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在实验区内,学校调整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比重,从原先的7∶3调整至6∶4,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设定专业方向、设计课程,派出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校企联合培养人才。
上海电机学院以培养高素质技术应用型本科人才为目标,工科是该校的优势学科,毕业生很抢手,近年来的供需比高达1∶5以上。但是,学校对企业用人情况进行调研时得到反馈,企业希望技术本科人才能进一步增强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学校在部分专业设立“创新实验区”,调高了实践课所占的比重,引入“综合实验”项目。即在传统的课程实验、技能训练基础上,每学年学生还要完成“综合实验”项目,所占课时少则一两周,多达六七周,把分散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串”起来。例如,机械制造专业学生到了大三,老师会要求他们制造一个复杂零件,学生运用软件进行设计、工业仿真,再到学校的机床上加工装配。如此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技术能力,学生大四到企业实习时,就更有底气。
在“创新实验区”,学校要求每个教师科研团队都要吸纳部分本科生为“科研人员”。老师向学生展示学科发展前沿,指导他们查阅国内外研究资料,带着他们跑企业,向技术人员了解生产实际中的难题,激发学生科研潜力。学校还致力于打造技术应用型教师团队,每年派出一批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全脱产挂职锻炼。教师挂职锻炼期间,学校的工资奖金一分不少,还给予津贴,为此电机学院一年投入100万余元。这批教师通过在企业的锻炼,进一步了解行业和社会需求,提高自身科研能力,回校后更好地“反哺”教育。
高校培养技术本科人才,必须紧贴行业和企业需求,且具有前瞻性眼光。上海电机学院不断探索新模式,与企业“深度合作”培养人才。如,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与上海风电设备有限公司、阿尔斯通公司联合办班,为企业定向培养目前紧缺的风电设备调试人才和轨道交通人才。国际贸易专业与上海电气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共同设计课程,企业界人士将行业发展的新动向及时带进课堂。针对工科专业办学投资大的特点,学校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基础实验室建在学校,专业实验室建在企业,校企共享实验实训资源。
|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国电气自动化网”的,版权均属于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均有出处,本网对转载文章不存在侵权等法问题。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