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万浙商携服装电子五金三大“武器”抢滩深圳
|
(发布日期:2008-12-8)
|
![]() |
|
|
深圳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是人才荟萃、商机充盈、竞争剧烈、诱惑力极大的一方热土。勤劳聪慧的浙江人,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就涉足深圳,经商打工,投资兴业。随着深圳产业、经济结构的几次调整,浙江在深企业也历经大浪淘沙,几起几落。但终究生生不息,茁壮发展。
据浙江省驻深办于2005年初作的一份《浙江人在深投资创业情况调查报告》统计,截止2004年上半年,在深圳从事经济活动的浙江人就已超过8万人,在深投资创办企业3000多家,注册资金25亿多元,在深投资总额超过250亿元,从浙江输入资金15亿元多,回浙江原籍投资25亿元左右,累计营业(销售)额1082亿元,缴税近45亿元。
在深浙商五大特点
纵观在深这支充满生机的浙商大军,有这样一些特点:年纪轻。绝大多数年龄在35至45岁之间,少数企业老总超过50岁,但他们十几年、二十几年前闯深圳时也是年轻人。由于年轻,他们有胆魄、有闯劲、不惧压力,不怕失败,精力旺盛,与深圳这座年轻的城市很协调。
文化程度不高。普遍初、高中毕业,少数大专以上学历。但整体上说,他们社会知识丰富,市场经济观念强,市场运作内行。而且尊重知识和人才。
地域分布有时差。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杭州、嘉兴、湖州、绍兴、宁波地区来深经营丝绸服装业为主,以后逐步减少;90年代初台州、绍兴、金华、衢州等地大量浙商进入多种行业,而且基本稳定;90年代中期以后,温州商人大批涌入电子电器行业,终成浙商在深主力军。
企业以中小、独资、私营为主。据粗略统计,在深浙商中,私营企业占95%左右,股份制企业占有一定比例,多数与港澳资本合作。国有企业很少,各市县在深国有企业都已转制,剩下几家都是省级集团公司的下属企业。企业投资规模以几十万至几百万的中小型为主体。
行业分布面相对集中。在深浙江籍企业以服装纺织、电子配件、五金电器三大块为主体,其余涉及工程建筑、地产物业、电气安防、设计印刷、金属材料、融资中介、餐饮食品、医药保健、工艺珠宝等近20个行业。
深圳服装业的“先遣军”
服装纺织行业是浙江人在深圳最早进入、最先抢占的行业“制高点”。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深圳的服装业还是空白,而港商、外商又特别青睐丝绸和丝绸服装。具有产业比较优势的浙江省市丝绸公司和县集体制衣厂捷足先登,抢滩深圳湾,成了深圳服装业的“先遣军”。
浙江丝绸进出口公司下属的深圳华丝企业股份公司,就是其中一支“生力军”。华丝当初就以生产染色、印花真丝面料出口起家,接着开办丝绸服装厂,生产出口真丝服装,成功以后迅速扩大到6家制衣厂,成为深圳最大的服装出口生产基地,也是浙江在深服装行业中的“常青树”和龙头企业。
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深圳服装业的高额利润和国际市场的庞大需求,继续刺激着浙江的服装界,嵊州、诸暨、温岭、德清等地的一大批服装组织从业人员纷至沓来,掀起了新一轮投资热潮,为深圳撑起了服装组织这一支柱产业。在深圳纺织服装行业中,浙江企业占到60%的份额,并涌现了一批规模大、品牌响的知名企业。如深圳华孚集团公司1993年从经营色纺纱起步,逐步确立色纺纱品牌领先地位,2000年进入色纺纱制造业,通过收购、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不断扩大生产能力,成为拥有10亿资产、年营业额达20亿元、年出口创汇1亿美元的知名品牌企业。
在深浙江纺织服装企业不仅追求量的扩张,更注重打造品牌。深圳目前的服装名牌中,影儿、衡韵、季德娜、娜尔思、桑迪丝、迪丝平、天意、茜纳等都是浙江企业的品牌,市场知名度很高。
温州商人称雄深圳电子五金业
随着深圳经济结构的调整,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深圳电子配套市场日趋完善,形成了以赛格广场、华强电子等为中心的亚洲最大电子配套市场。从事电子行业的浙商企业超过1000家,约占深圳整个电子配套市场45%的份额。而在电子配套市场从事生产、销售的浙商中,95%来自温州乐清。
这些温州商人,具有明显的“温州风格”:一是生产销售一条龙。先以温州老家的生产企业为基地,依托深圳这个窗口做销售,逐步铺设通向国内外市场的网络,扩大成交量,然后再在深圳开辟生产基地,以两头的生产基地作后盾,促进销售数量的跨越式增长。像这样生产、销售一条龙的企业接近400家,其中生产基地在浙江的有150家,其余的生产基地大都在深圳宝安、龙岗、东莞等地;二是敢花血本买断市场。深圳早期的电子配套市场基本上为广东潮州商人所控制。温州商人进入以后立即改变了这一局面。赛格广场建成拍卖摊位时,温州商人以惊人的魄力,以每平方米17万元的价格,买断了该广场40%的摊位,把市场的经营主动权控制在手里;三是团结互助,以亲帮亲,协力打拼。以浙江人特有的抱团精神,做到资金互助,提货互通,价格互商,同甘共苦,做大做强。
深圳的低压电器和五金工具的销售,基本上也被浙商垄断。温州著名电器生产企业正泰、德力西、人民电器等企业,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来深圳发展市场。深圳五金销售的集中地段晒布路、八卦路以及各区下属五金电器销售点,90%以上都是浙江商人,而且所销售的产品80%以上源自温州、永康、义乌等地,年销售额超过50亿元。
见证
只要有市场、有效益,再小的产品、产业,浙商也有本事把它做出大市面
浙商从小做起干出的几件大事情
浙江商人历来具有务实耐劳、从小做起、稳步发展的传统。只要有市场、有效益,再小的产品、产业,浙商也有本事把它做出大市面。在深圳,他们就成功从“小”做起,干出了几件“大”事情。
“一只粽子成为覆盖市场的抢手货”——深圳五芳斋实业公司,是著名的浙江嘉兴五芳斋粽子的代理商,1998年在深圳注册成立,投资100万。经过巧手经营,把这只粽子打进了全市90%以上的大中型超市,并遍及深圳周边的东莞、广州、中山、珠海、惠州、汕头等地。这个公司并不以此为足,又利用粽子销售网络,适时把五芳斋的牛肉、酱鸭、咸蛋等系列产品以及龙游的发糕、江山的蜂产品等地方特产打入深圳市场,成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一颗钮扣照样做大文章”——深圳联达钮扣公司是浙江伟星集团旗下的一家钮扣生产经销合资企业,成立于1990年,开始年销售额仅300多万元,2001年公司投资4500万元,在坂田第一工业区自建工业园,两年后销售额即猛增至1.2亿元。
“一座酒楼火爆鹏城”——2001年,杭州餐馆——西湖春天入驻深圳笋岗路的百汇大厦,雅致大方的就餐环境,清淡鲜美的江浙风味,一下子吸引了深圳人的胃口,生意迅速趋旺,不到一年时间,投资成本全部收回。随后,以“西湖”命名的酒楼——“西子湖畔”、“金色西湖”、“西湖人家”、“西湖明珠”相继亮相,在鹏城餐饮业刮起了一股“西湖风”。
讲述
浙江省驻深办主任韩烈兴认为三大因素吸引浙商投资创业
深圳是块经商宝地更是高新企业成长绿洲
我1998年来深就职浙江省驻深办,亲眼目睹了深圳一日千里的发展,也见证了大批浙江人在深白手起家,既成就了自己和家乡的事业,又为深圳的发展添砖加瓦。浙江人的苦干善谋,在深圳的创业大书上,写下了自己特色鲜明的一笔。
浙江是一个陆域小省,自然资源相对贫乏,发展空间有限。因此,浙江人素有外出务工经商的历史传统。改革开放以来,大批浙江企业和浙江人走出浙江,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投资创业。大批浙江人“抢滩”深圳,既是“惯性”使然,更为特区的诸多优势吸引。
根据我的观察与调研,在深浙商普遍认为有三大因素吸引他们扎根深圳创业:一是区位优势。深圳毗邻香港,在人才、资金、信息、商机、管理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优势。许多在深浙商及企业,与香港商人和企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或合资合作办企业,或招聘港人参与管理,或通过港商取得外商订单。
二是政策和服务的优势。深圳特区初创时期,税收、用地、出口、体制、机制等方面的许多特殊政策,是吸引浙商投奔而来的主要原因。随着中国内地全面改革开放,深圳的一些特殊政策是没有了,但取而代之的是政府对企业的服务、对重点行业和企业的扶持力度。如对中小企业贷款,有一套规范、公正的办法,符合要求就能得到解决。凌嘉公司、爱特爱公司、华力特公司等浙籍企业都得到过当地贷款;对民营科技企业,在经费、贷款、用地、入科技园区方面给予优惠。
另外,对需要扶持的行业,措施比较到位,如浙籍曼其制衣公司,因扩大规模需用地和资金,在龙华买地时就享受到区政府的优惠,对外地价每平方米400元,而曼其实际只付180元,另外一大半由区政府作为扶持服装业而补贴。同时,该公司还享受到2000万元的无息贷款。
三是公平竞争优势。在深企业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创业人员发展空间大,自由度高,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
万千浙人抢滩深圳湾,特点是大大小小的老板多。大致来说,来深投资创业人员有四类“出身”,但最后有很多殊途同归当了老板:
第一类是受命于政府和国有企业的委派。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浙江省有近20个县(市)在深设办事处,大都只有一、二人,有的只派一名主任,而且基本上都在政府支持下由办事处自己经商办企业,挣钱养办事处,以后企业改制,驻深办主任就成了老板。
第二类是先推销后办厂,在深扎根求发展。电子电器行业中的一大批温州商人,有许多先是在家乡办厂,来深圳推销产品,发现深圳市场大、信息灵、商机多,于是就地办厂,生意越做越大。如深圳楚东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庆生,1987年就在温州乐清办厂,生产接插件开关,1993年来深圳推销自己的产< |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国电气自动化网”的,版权均属于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均有出处,本网对转载文章不存在侵权等法问题。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