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流动: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源泉
|
(发布日期:2008-12-17)
|
![]() |
|
|
段华明
充满活力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其中的一个突出表现是人才的流动、重组和有效利用。东南西北中,发财到广东;不尽人才滚滚来。这是广东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源泉,和谐广东就要长久地保持这种优势、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使不同社会阶层之间实现良性社会流动。过去传统体制下,人口迁徙壁垒阻隔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合理流动,各种身份标识的劳动者长期被配置于身份划定的局部领域,个人被先天地锁定在特定身份属性所在的领域就业,创业活动被限制在狭小的范围,结果使低素质人力资源在封闭状态中自我循环,狭隘的生存空间与封闭的精神世界,雷同化的生活方式使个性及创造性活力消失。
当今社会阶层结构变动的一个鲜明特点,是社会成员的流动明显加快,人们的工作地域、职业岗位、工作单位和社会身份的变换频率都在不断加大,社会阶层的构成出现了显著的新变化,传统的工农兵学商等阶层的简单清晰的划分,已为多元化、多层次的社会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彼此转换和新的社会阶层的不断出现与壮大所代替。社会阶层结构的新变化,既可以使各具特点、各有所长的社会成员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又可以保持一定的社会阶层差异,强化竞争和激励机制,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并能通过社会成员在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流动的增强,使社会资源的配置更趋合理,进而使一个民族和社会充满生机和活力。社会阶层划分标准和社会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为人们彰显个性、发挥优势和专长提供了条件。
处理好现有人才与引进人才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既要培养和引进人才,又要用好现有人才。有些地方常常抱怨没有人才,不惜物力、财力到外地引进人才,却对本地区、本单位的人才视而不见。这种舍近求远的“灯下黑”,不仅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还压抑了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甚至出现“人心思走”的不和谐现象。要从创新人才评价、使用机制和激励机制入手,使现有的人才人尽其用,充分发挥他们的潜能。和谐社会是全体公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只要解放思想,人人皆可成才。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优化人才环境,不断完善人才待遇,筑巢引凤,形成人才的磁场效应,不仅现有的人才能留得住,天南地北的人才也会源源不断流入。
培养人才、引进人才、使用人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培养和引进人才的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使用人才。在使用中才能发现和培养人才,才能为引进的人才创造更大的舞台。要善于利用内外两种人才资源,做到自主培养开发人才和引进人才并重,精心培养和大胆使用并重。
和谐领导班子应当是和而不同。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就是和而不同、丰富多彩。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特别是在配备领导班子时,要“求异存同”。一个人特别是“一把手”,总希望与自己观点一致的人、兴趣相同的人组成班子,以为这样便于开展工作,便于处理关系,实则不然。在一个系统中,配置两个相同的元素,必然会导致内耗。孔子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而不同才能互补,才能形成合力,达到和谐。最佳的班子是和而不同的班子,这叫“君子”班子;最差的班子叫同而不和的班子,这是“小人”班子。
作者系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现代化战略研究所所长、教授
|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国电气自动化网”的,版权均属于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均有出处,本网对转载文章不存在侵权等法问题。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