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国汽车行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全行业严重依赖国外品牌、技术的局面并没有改变。
在专利方面,根据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统计数据,从1985年至2005年,国外企业在我国申请的发明专利总量约为国内企业的11.2倍。而且,国外企业的专利申请集中在车上保护、发动机、电气控制等关键技术领域;国内企业的专利申请则集中在车辆传动、特种运输等非关键领域。
在国外市场,我国企业的专利部署极少,目前还没有出现为拓展海外市场积极开展专利部署的迹象。例如,根据企业、品牌名称在美国专利与商标局的数据库进行检索,我国长安、奇瑞、吉利、一汽、东风等著名汽车企业都没有在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美国获得任何授权专利,也没有公开任何专利申请。相比之下,丰田公司在美国授权的专利是1.0483万件,公开的专利申请是2486件;本田公司在美国授权的专利是1.2214万件,公开的专利申请是3912件。国内企业的PCT专利申请也不多。例如,吉利、奇瑞各公开了1件和2件申请。本田、丰田则各公开了2462件、2863件申请。从这些情况看,我国汽车行业要实现品牌和技术崛起,急需在诸多重大技术领域有所突破。
鉴于耍??裨涸凇笆?晃濉惫婊?辛谐隽宋夜?ü?63计划着力发展的六大“汽车开发先进技术”。目前,这六大领域的863课题招标工作已经展开。随着863课题研究的深化,我国完全有能力在这六个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帮助国内企业彻底打破知识产权困局,迅速推动我国汽车行业的整体崛起。
我国六种“汽车开发先进技术”的专利部署情况
(一)轿车集成开发先进技术
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是轿车底盘匹配与性能优化、碰撞安全性技术、整车NVH(Noise?Vibration,Harshness)控制技术等。近3年来,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在该领域公开了约1200篇职务发明专利申请。其中,国外企业申请占60%多。国内企业申请占34%左右,其余主要为国内科研机构申请。
第一,底盘技术。例如,200510061026.8号文献涉及一种计算机辅助的轿车底盘总布置的实现方法。200410104005.5号文献涉及一种汽车底盘测功机系统,包括信号调理模块、数据采集卡、工控机、变频器等。信号调理模块的输入端通过传感器与底盘测功机连接,其输出端与数据采集卡块的输入端连接,数据采集卡的输出端与工控机连接,信号调理模块控制输出端还与连接有风机的变频器和连接有电机的加载控制器连接。
第二,降噪技术。例如,200610054365.8号文献涉及一种汽车消声器,由筒体、3个隔板、进气管、出气管及前、后端盖组成。隔板将筒体分隔成4个腔室,进气管从筒体一端伸进,经第一、第二至第三腔室止,出气管从第一腔室开始穿过第二、三、四腔室后接出,在进气管、出气管上和隔板上都开有一定数量的微孔,使第一、第二、第三腔室形成共振腔,可有效降低低频噪声。第四腔室内填满吸声棉,形成消声室,同时在出气管中后段外周设置消声套。200510043862.3号文献涉及一种汽车排气消声器,可对低、中、高3种频率的噪声进行清除。
第三,安全技术。例如,200510101159.3号文献涉及一种两用燃料汽车的防爆安全阀,安全阀壳体外部设计有密封圈,安全阀壳体上有排气通道、承压腔、进气通道及安装螺母。它可有效避免发动机回火爆燃问题。200580031820.6号文献涉及一种用于前保险杠下部区域的加强件及装配该加强件的汽车前保险杠。200610140742.X号文献涉及一种汽车侧式安全气囊导板,包括中柱、支撑架、顶板等。200510085133.4号文献涉及一种汽车安全气囊充气装置。
第四,减震技术。例如,200580030393.X号文献涉及一种在汽车车身结构中的减震支柱罩。它由两个半壳构成,半壳在彼此之间构成一个空腔。减震支柱罩整合到车身结构内作为用于邻接的车身结构的空心型材连接节点,使减震支柱罩有效加强车身结构,并提高汽车防碰撞能力。200480025762.1号文献涉及一种用于增强侧面冲撞时汽车中的乘客保护的装置及方法。200610044077.4号文献涉及一种一维扫描激光雷达汽车防撞系统。200610099747.2号文献涉及一种汽车制动设备的停车冲击限制功能实现技术。
(二)重型商用车集成开发先进技术
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是底盘集成匹配与性能优化、重型商用车驾驶室降低风阻的设计、驾驶室造型设计、驾驶室人机工程设计与优化、驾驶室结构设计与匹配、驾驶室降噪技术和舒适性设计等。该领域出现的专利文献大部分来自国内企业和科研机构。国外申请主要来自日本、欧洲。不过,近3年新公开的职务发明专利申请仅约720件,相关技术主要分布在如下领域:
第一,构件连接技术。例如,03111835.6号文献涉及一种重型载重汽车可提升后支撑轴的连接方法,其中,支承轴摆臂的上部左端孔的公称尺寸为81至100毫米、尺寸公差为0.054毫米,轴头的公称尺寸为81至100毫米,尺寸公差为0.035毫米,支承轴摆臂的上部右端孔的公称尺寸为101至120毫米,尺寸公差为0.054毫米,轴中部的公称尺寸为101至120毫米,尺寸公差为0.035毫米。
第二,齿轮技术。例如,200410024132.4号文献涉及一种重型汽车主动伞齿轮局部软化新工艺。
第三,车型技术。例如,02816515.2号文献涉及一种车身构型。它利用车身在平轧制底盘上的互换性开发新车型。该技术可把各种座位结构设置、不同类型的内外部环境,包括声音、灯光及其它改进反映到车身。
第四,驾驶室技术。例如,200480037488.X号文献涉及一种用于载货汽车驾驶室的车顶伸展区。驾驶室包括:在前进方向上的左柱,在前进方向上的右柱,以及在前进方向上设置在门切口后的至少一后左柱和至少一后右柱,车顶伸展区至少包括被车顶罩覆盖的两个车顶弧拱。第一车顶弧拱从左柱延伸到后右柱,第二车顶弧拱从右柱延伸到后左柱。200480022697.7号文献涉及一种用于商用车的驾驶室,包括两个空心型材支架,它们连接到一个支承结构上并且支承在该支承结构上,使得在有力作用到前端部上的情况下,空心型材支架将力继续传递到支承结构内。200610018463.6号文献涉及一种驾驶室半浮前悬置装置,包括与驾驶室固定连接的上支架,与车架固定连接的下支架,以及连接在上、下支架之间与上支架通过翻转轴活动连接、与下支架固定连接的橡胶支撑总成。
第五,轮胎设计。例如,200510048959.3号文献涉及一种用于重型汽车的钢丝子午线轮胎。
第六,重型汽车安全装置。例如,200510043950.3号文献涉及一种载重汽车安全刹车报警装置。
第七,电控技术。例如,200710003369.8号文献涉及一种重型汽车离合器用电控气动控制阀及电控气动操纵系统。
(三)轿车直喷汽油机(GDI)开发先进技术
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是直喷汽油机结构优化、燃烧技术研究、直喷汽油机电控系统及控制策略、尾气后处理系统、废气再循环系统、中国高硫燃油适合性研究、降低喷嘴积碳的技术研究等。该领域职务发明主要来自日本、德国、美国企业。我国企业和科研机构也有少量申请。近3年,该领域新公开的职务发明专利申请约140件,主要分布在如下技术领域:
第一,混合气形成技术。例如,200410004473.5号文献涉及一种基于多段喷射的汽油直喷式发动机分层混合气形成方法,还涉及电控汽油直喷式发动机在中小负荷时分层稀薄燃烧方法。
第二,燃烧控制技术。例如,200610002140.8号文献涉及一种在直喷汽油机上实现燃烧模式切换的燃烧控制方法。它使用汽油机配气相位快速切换装置,在一个发动机工作循环内切换不同的配气策略,同时配合不同的喷油策略,在点火模式下采用进气冲程和压缩过冲两段燃油喷射,在切换过程中采用进气冲程,压缩冲程和排气冲程末期3段燃油喷射,在压燃模式下采用进气冲程和排气冲程末期两段燃油喷射。
第三,燃油雾化技术。例如,200510009115.8号文献涉及一种车辆供油系统的汽油雾化装置。
第四,发动机电控技术。例如,200510024460.9号文献涉及一种车用发动机电控EGR系统,包括信号采集传感器、电子控制单元(ECU)等。它还涉及阀门主要参数,包括进气主流孔、阀门升程、排气出口孔等的确定,以及EGR系统在发动机各工况的控制策略等。
第五,除碳技术。例如,200610096952.3号文献涉及一种汽车发动机排气系统自动除碳装置,尤其涉及排气暖风装置的排气换热装置和消声器的自动除碳技术。
(四)轿车双离合器自动变速器(DCT)开发先进技术
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是电控系统软硬件开发和控制策略研究、双离合器分离接合和换档策略研究、匹配标定软硬件开发、故障诊断与安全保护技术研究,以及产品台架和装车性能、可靠性、产品一致性、电磁兼容性的试验研究等。该领域专利文献较少,主要来自国外企业,大致分布在如下技术领域:
第一,双离合器变速器。例如,200580002077.1号文献涉及一种用于汽车的双离合器变速器。双离合器变速器具有两根输入轴、两个离合器和至少两根驱动轴。200610095125.2号文献涉及一种电控机械自动变速器或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的电动换档执行装置。
第二,发动机诊断控制技术。例如,200610159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