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因素共振致工业利润增幅回落
|
(发布日期:2008-4-24 10:14:51) 来源:中国信息报 |
![]() |
|
尽管此前的倾向性预测难言乐观,但一季度工业利润增幅的骤降,似乎还是出人意料。 统计表明,一季度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4%,比上年同期下降1.9个百分点;1-2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3482亿元,同比增长16.5%,比上年同期下降27.3个百分点。 与此相呼应,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表明,一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为136.2,比上季度下滑7.4点,明显回落。 预期其实早已存在。去年12月,国家统计局与国家发改委对全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进行的专项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对2008年一季度及全年生产经营走势的判断即较为谨慎。在全部被调查企业中,认为2008年一季度企业生产增长将比2007年四季度“加快”的企业占25.4%,较2007年三季度问卷调查中企业对2007年四季度的判断下降9.9个百分点;认为“持平”的占58.9%,上升4.1个百分点;认为“放缓”的占15.7%,上升5.8个百分点。 企业利润数据的忽然“变脸”,引起人们的担忧。3月27日,该数据发布当天,上证综指以下跌5.42%对此作出反应。随后,各方解读分析纷至沓来,视角不同但多存忧虑。 前两月工业利润增幅,仅相当于2005年二季度紧缩周期中的水平,难免令人揣测企业盈利前景或许遇到拐点;眼下物价上涨与企业利润增幅回落并行,还使人担心经济会否出现滞胀;华尔街日报网站载文甚至分析称,工业利润增幅大幅放慢预示中国企业的黄金时代可能已经过去。 寻找企业利润增幅骤降的诸多原因并不困难,困难的是难以梳理其中的主导因素。同时,有些原因看似成立而又缺乏足够数据佐证,有些原因有目共睹而对其影响程度又存在一定争议。 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对南方工业生产形成突发影响,对某些行业实现利润构成伤害。电力行业首当其冲成为重灾区,去年前两月该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66.7%,今年则下降61.0%。不过,总体而言,这种影响是偶然和暂时的,对整体工业经济运行影响有限。 成本因素方面,原油、煤炭价格的大幅上涨,首先拖累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该行业由去年前两月盈利156亿元转为今年前两月净亏损206亿元,利润下滑232%;其次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盈利也大幅下降。由此折射出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涨的输入型通胀,加大了中国企业生产成本,远超出企业自身通过提高效率加强管理得以消化的能力。特别是国际油价高企,不仅致使中国石化行业在国内外油价倒挂的机制下举步为艰,也压缩了其他相关行业的赢利空间。 其实,在39个工业大类中,若剔除上述两个行业,前两月其他行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37.5%,仍比上年同期上升6.1个百分点。然而,客观地看,前两月煤炭行业利润同比增长66.8%,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利润同比增长61.2%,分别位列39个工业大类中利润贡献前五大行业的第一位和第二位,由此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原油、煤炭涨价因素使上游行业获益不菲,对工业整体利润贡献功不可没;二是若完全剔除原油、煤炭涨价因素,工业实现利润增幅亦未见得理想。 除了能源成本之外,融资成本、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甚至环境成本的上升,无疑也纷纷加大企业赢利压力。连续加息的累计效应,货币从紧政策的实施,使企业融资成本日增;工业品出厂价格及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的日渐上涨,使中下游行业叫苦不迭、包袱沉重,价格传导渠道受阻或机制失灵使其对中游行业影响尤甚;《劳动合同法》的施行,工资刚性增长,以及节能降耗、减排等各项政策的密集出台,也使企业以往发展的内外环境由松趋紧。 出口增长放缓,导致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进而制约工业利润增长,是显而易见的突出因素。鉴于次贷危机的蔓延加深,此前有预测称,如果美国经济增长由去年的2.2%降至今年的零增长,则全年中国工业企业利润增长可能降至17%。目前的情况是,一方面世界经济局势诡谲不定,外需明显下降,另一方面人民币升值加速,行业出口退税降低,大量外向型企业受到内外夹击。 以引领外贸出口的机电产品为例,业界普遍反映,因人民币升值使大型成套设备出口企业利润下降5-10个百分点,消费类电子产品出口企业利润降低20%-30%;国家降低行业出口退税导致机电产品出口企业利润减少5-10个百分点。据业内专家分析,汇率变化使白色家电企业处于盈亏的临界状态,利润减少3-5个百分点,同时汽车出口的价格优势受到直接削弱。至于其他行业出口状况,纺织业等同样遭遇寒流。 投资收益,谜团一般渗透在企业利润构成中,或多或少地促成企业利润波动。在全球金融市场动荡、资本市场调整的背景下,有专家判断,前两月企业盈利的下降很大程度上可能缘于非经常性收益(主要即指投资性收益)的缩水。而据国家统计局工交司对2.6万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专项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2007年利润增加的企业中,认为投资收益增加是利润增加的主要因素之一的占9.6%。 上市公司的情况要透明一些。曾有分析人士称,去年上半年上市公司的利润增长高达70%,但很大一部分是不可持续的投资收益。实际上,来自上市公司主营业务的利润增长仅有16%。而3月底,有学者在上海发布了其建立在大量实证数据分析基础上的最新研究成果:所有境内上市公司尽管盈利增长迅猛,但是投资净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净收益、营业外收入净收益总计占40%,这种非主营、非现金、非可复制的收益都是不可持续的。 从以上种种影响因素看,工业企业效益状况要在短期内迎来柳暗花明,确实不是一件易事。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国电气自动化网”的,版权均属于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均有出处,本网对转载文章不存在侵权等法问题。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