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产业取得长足发展
|
(发布日期:2007-3-19 8:32:31) 来源: |
![]() |
|
高技术产业是未来经济发展的发动机,也是各国在经济领域中角逐的制高点。近年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并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但在技术附加值、劳动生产率、利润率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产业结构上,2004年,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居于首位;其次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第三位是医药制造业。公共软件服务业的规模较小,但是各项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指标都高于其他行业,其增长速度快、经济效益高,将是未来我国高技术产业重要的发展方向。在市场结构上,目前我国高技术市场处于垄断竞争结构。垄断是指跨国企业在核心技术上的垄断,竞争是指国内尚未出现在规模上占据主导地位的企业或行业领导者。分地区来看,2005年我国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增加值为6895亿元,中部地区为652亿元,西部地区为581亿元。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技术产业在相对规模、市场和技术竞争力、劳动生产率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首先,从时间角度纵向观察,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四个特点。
第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持续增强。统计数据显示,1995年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产值以年均23.9%的速度增长,2004年达27769亿元;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的年平均增长速度为21.9%,2004年达6341亿元,我国高技术产业总体规模为10年前的近6倍。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国制造业产值的比重由1995年的8.4%提高到2004年的15.8%。高技术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强,据统计,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由1995年的1.8%增加到2004年的4%。
第二,投资总额持续增长,投资结构发生变化。2000年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年均增长34.5%,2004年达1790.5亿元,同期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40%,而全国平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为27%左右。分行业看,高技术产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是投资者最为青睐的行业,吸引了一半以上的投资总额。其次是医药制造业,尤其是化学药品制造,以其高额利润率吸引了投资总额的14.5%,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从登记注册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三资企业投资方向不相同。三资企业的投资以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为重点,占其投资额的76%;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以分别占投资总额41.6%和37.3%的医药制造业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两个行业为支撑,其次是占10.3%的航天航空制造业。
第三,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但新增资本产出率下降。2004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劳动生产率达10.8万元/人,是1995年的近5倍,比制造业平均水平高2.7万元/人。但高技术产业不同行业间的劳动生产率差距较大,最高的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达14.8万元/人;其次是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11.1万元/人;而医疗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和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生产效率不高,甚至低于制造业的平均水平。1999年至2004年我国高技术产业新增资本产出率(增加值与固定资产投资额之比)呈下降趋势,2004年为3.54∶1,低于1999年的5.16∶1的水平,与同期制造业新增资本产出率不断上升的趋势恰好相反,说明高技术产业相对于制造业的增量资本产出优势正在衰减。
第四,实现利润继续提高,但总体效益不容乐观。2004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实现利润1245亿元,比上年增长28.2%。但在高技术产业内部,各行业受技术进步情况、市场需求状况、宏观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利润增长率很不稳定。
其次,从空间角度横向比较,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具有四个特点。
第一,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增长势头迅猛,但基础不牢。1998年到2005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以39%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已达2183亿美元,成为世界高技术产品出口的领先国家之一。在亚洲,我国是仅次于日本的第二大高技术产品出口国,但高技术产品出口基础并不稳固。一是我国高技术产品贸易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在赤字之中,直到2002年进出口差额才逐年减少,2005年实现贸易顺差206亿美元。二是我国高技术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上升的同时,其国内市场占有率自1997年以来逐年降低,2005年仅为50%。三是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能力主要基于“三来一补”,对FDI的依赖程度高。四是高技术产品出口品种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计算机与通信技术和电子技术类产品,2004年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类产品的出口比重高达95.5%。
第二,总量规模位居世界前列,但生产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高。2001年我国就以1480亿美元的产值规模位居世界第3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但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较低,与总产值规模很不相称,与世界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2004年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为22.8%,比2001年还下降了1.4个百分点。2003年美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率高达43.1%,英国、意大利、日本和德国的增加值率都接近40%。
第三,技术竞争力有所提高,但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近几年,随着知识产权和创新意识的增强,我国专利授权数有所增加,但是与韩国、日本、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且授权的专利中的很大部分还是来自三资企业。这是由于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水平低和R&D投入不够造成的。从科研成果转化率看,在我国相对较少的专利中,能够真正投入到生产中的专利更少。技术竞争力的欠缺,必然会影响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生产竞争力和市场竞争力。
第四,各行业与发达国家均存在差距,但差距的大小各异。与美国相比差距最小的是医药制造业,与日本相比差距最小的是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与德国相比差距最小的是电子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而我国部分高技术行业出口额已超过韩国。
高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和影响是巨大的、全面的和深远的。从拉动内需增长方面看,高技术产业通过创造出许多新产品,实现传统产品的更新换代,从而不断创造出新的需求,扩大国内市场。从缓解就业压力方面看,高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及其对相关产业带来的升级和改造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保障。从突破资源瓶颈方面看,发展高技术产业为解决能源瓶颈问题提供了方案。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看,高技术产业的高速发展可以大大改善人们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卫生医疗条件,并为人们提供安定的生活环境。
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势在于产业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劳动力成本低,一些产品的国际比较优势明显,东部沿海地区发展尤为迅速;而劣势在于产品附加值和技术含量低,高技术企业规模偏小,对传统产业的影响有限,三资企业比重大,人才严重缺乏,产业的地区专业化程度不高,高技术企业融资渠道少。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国劳动力成本也将随之上升。届时,如何将高技术产业的低成本优势转变为高技术优势,将是提升我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为此,课题组提出如下建议:要确定合理的高技术产业发展路径;建立健全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体制;采取多种措施推动高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深化科研体制改革,建立开放型的国家创新体系;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加强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国电气自动化网”的,版权均属于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均有出处,本网对转载文章不存在侵权等法问题。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