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用户名: 密码 : 验证码: 点击可刷新 免费注册 | 申请VIP会员 | 固定排名 | 广告服务
中国电气自动化网首页
PLC | 电机 | 变频器 | 人机界面 | 运动伺服 | 控制传动 | 自动化软件
DCS | 传感器 | 通信网络 | 现场总线 | 数据采集 | 电气开关 | 数传测控
电源 | 嵌入式 | 仪器仪表 | 低压电器 | 机器视觉 | 工业安全 | 工控机
模具 | 电线电缆 | 电子元件 | 成套设备 | 液压气动 | 制 冷
机床 | 电力能源 | 机械设备 | 石油化工 | 矿业冶金 | 水工业
物流 | 轨道交通 | 汽车电子 | 工程机械 | 输 配 电 | 电 梯
产品 企业 供求 文库
下载 视频 招聘 期刊 会展 培训 库存 论坛 访谈 维修  
热词:嵌入式 传感器 电源 主板 工控机 PLC 人机界面 变频器
新闻首页 行业动态 政策法规 企业新闻 展会报道 企业纪实 风云人物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电气自动化网首页 >> 新闻首页 >> 详细信息

汽车总线技术国内研发之路不平坦 
(发布日期:2007-3-21 11:31:43) 来源:
 
    近日从重庆市经委了解到,目前该委正牵头组织力帆汽车、深渝汽车电子、四联仪器仪表集团等单位联合推进轿车CAN/LIN总线项目,并将于不久正式签约启动。但具体细节有关人士表示尚不便对外透露。 
  事实上,由政府牵头,联合企业开展车用总线研发的事情已屡见不鲜。那么,总线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情况是怎样的?记者采访了汽车总线技术专家、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研究员唐晓泉博士。

  记者:什么是CAN/LIN总线?这项技术应用于汽车的意义何在?
  唐晓泉:随着集成电路和单片机在汽车上的广泛应用,汽车上的电子控制单元越来越多,例如电子燃油喷射装置、防抱死制动装置(ABS)、安全气囊装置、电控门窗装置和主动悬架等。如果仍采用常规布线方式,即电线一端与开关相接,另一端与用电设备相通,将导致车上电线数目的急剧增加,同时复杂电路也降低了汽车可靠性,增加了维修难度。于是,CAN总线应运而生。

  LIN则是CAN在低端应用的延伸,是价格相对便宜且速度较慢的子网。通常状况下,电子控制装置通过CAN总线提供稳定、可靠的低成本网络连接,电机、开关、传感器和车灯等则通过LIN进行网络连接。

  事实上,在现代汽车中,采用总线的意义已远远超出节省电线的范围,它已成为车内各零部件实施信息交互的标准接口。整车的总线网络成为整车的电器平台,也就是说只要有总线存在,就可以在这个总线平台上不断增加汽车的智能化零部件。总线技术促进了汽车智能化的发展。

  记者:目前国内该项技术的发展状况是怎样的?

  唐晓泉:上世纪90年代初,总线技术开始在汽车中应用。如今该项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汽车的标准技术,几乎所有的车都开始采用CAN/LIN总线。总线零部件也成为发展的主流。

  对于我国来说,由于国内汽车制造和零部件的发展水平不平衡。虽然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的量产车大都采用了CAN/LIN,但由于国内零部件配套体系在电器零部件,特别是在智能零部件上的弱势,国内真正自主研发的具有总线接口的零部件在量产车中(年产量超过1万辆以上的)几乎没有。

  目前在大批量生产汽车中,具有CAN/LIN总线的零部件几乎都是国外研发的,它们中一部分是国外生产的,一部分是由国内合资或外资企业生产。

  但部分小批量生产汽车,如北京市场上达到国III标准的扫雪车、公共汽车等,它们带有CAN/LIN功能的仪表、车灯控制、车门控制等技术,这些都是国内自主研发和生产的。

  记者:我们与国际先进技术的差距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唐晓泉:总线不是一项独立的技术,它是一种电器之间进行信息交互的接口,它的基础是零部件的智能化。

  从单一技术来说,通过几年的发展,国内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正在缩小。但从量产角度来说,由于国内在汽车电器、特别是在智能化零部件领域离国际先进水平相差太大,因此总线发展必然受其影响,总线应用概念、产品定义、研发、测试、认证、生产和维护方面都还处于起步阶段。

  具体来说,在总线的概念认识方面,很多企业还没有上升到平台和电气标准的层次,仍停留在节约电线和增加功能上。

  在产品定义方面,总线必须与零部件融为一体,与传统零部件协同作战。但国内由于电气零部件、智能零部件的研发水平与国际先进国家相差太远,总线在国内发展缺乏智能零部件的基础,迫使总线与零部件研发相分离。即使总线产品研发出来,但优势不明显,主机厂不接受,就谈不上产业化。

  产业化不能实现,产品定义、研发、测试、认证、生产和维护方面自然处于起步阶段。

  记者:对于我国来说,在CAN/LIN总线技术的研发道路上还需克服哪些瓶颈?

  唐晓泉:一是人才方面。车用总线技术涉及到机械制造领域和电子信息领域的融合。但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这两个领域的协同存在一些问题。从电子信息行业进入车用总线领域的,缺乏对汽车行业的理解,其研发出来的产品很难满足汽车的要求,即使满足汽车的要求,但不清楚汽车研发、生产和服务流程,也很难实现产业化。另外,总线研发人员必须具有深厚的电子信息基础,因此从汽车行业进入总线研发领域的,由于基础的限制,很难研发出高性价比的产品。

  二是要突破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目前我们的研发工作还处在向国外学习的阶段,但很多与总线技术相关的国外文献都是讲其优势,不讲其缺陷。结果我国许多从事总线的研发人员在研发过中,由于不能对总线进行取长补短,使研发陷入困境。突破技术封锁也是我们面临的巨大挑战。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国电气自动化网”的,版权均属于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均有出处,本网对转载文章不存在侵权等法问题。
  企业新闻 更多
· 皮尔磁:当机械安全遇上工业信息安...
· 皮尔磁:全新的生命周期平台能带来...
· 皮尔磁:SIL 4级FNmux获...
· 皮尔磁重磅亮相2025广州应急安...
· 皮尔磁:安全是新能源时代的通行证...
· 皮尔磁:工业自动化网络架构的“新...
· 皮尔磁:CE认证新规:用户不可不...
· 皮尔磁:探索工业安全技术:PSS...
  产品新闻 更多
· 皮尔磁:安全与可持续性相辅相成...
· 皮尔磁:IO-Link Safe...
· 皮尔磁:模块化安全继电器功能升级...
· 皮尔磁:安全光幕的“人货区分”功...
· 皮尔磁:卷出新高度,安全开关都开...
· 皮尔磁:如何驾驭氢能这把“双刃剑...
· 皮尔磁:工业安全新“势力”——安...
· 皮尔磁标准解读:EN ISO 1...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分类索引 | 服务条款 | VIP会员服务 |《电气自动化企业大全》| 版权声明

客服专线:0898-68552405     媒体合作QQ:910167442
中国电子商务服务联盟成员单位 琼ICP备17003754号
中国电气自动化网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By Electric Automation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