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用户名: 密码 : 验证码: 点击可刷新 免费注册 | 申请VIP会员 | 固定排名 | 广告服务
中国电气自动化网首页
PLC | 电机 | 变频器 | 人机界面 | 运动伺服 | 控制传动 | 自动化软件
DCS | 传感器 | 通信网络 | 现场总线 | 数据采集 | 电气开关 | 数传测控
电源 | 嵌入式 | 仪器仪表 | 低压电器 | 机器视觉 | 工业安全 | 工控机
模具 | 电线电缆 | 电子元件 | 成套设备 | 液压气动 | 制 冷
机床 | 电力能源 | 机械设备 | 石油化工 | 矿业冶金 | 水工业
物流 | 轨道交通 | 汽车电子 | 工程机械 | 输 配 电 | 电 梯
产品 企业 供求 文库
下载 视频 招聘 期刊 会展 培训 库存 论坛 访谈 维修  
热词:嵌入式 传感器 电源 主板 工控机 PLC 人机界面 变频器
新闻首页 行业动态 政策法规 企业新闻 展会报道 企业纪实 风云人物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电气自动化网首页 >> 新闻首页 >> 详细信息

机械行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 
(发布日期:2007-4-16 14:00:52) 来源:
 
    在国内和出口需求的拉动下,06 年工程机械行业全面丰收。根据工程机械工业协会预计和海关统计,06 年行业收入同比增长约30%,达到1,641亿元;进口36.0 亿美元,同比增长32.0%,出口45.4 亿美元,同比增长71.8%。
    07年一季度机械行业指数上涨69.60%,跑赢沪深300指数21.94个百分点。从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公布的07 年1 月主要产品销量数据看,同比增幅多在60%以上,行业仍然保持较高的景气度。我们认为工程机械行业发展前景明朗,龙头企业竞争力强。
    一季度机械板块行情回顾
    一季度市场走势出乎大多数投资人的预料,主要成份指数均呈强势上涨态势,行情创出新高。我国政府通过电视、报纸、会议等多种方式在多个场合多次大力宣传振兴装备制造业,机械板块受到投资人的空前关注。随后沪东重机和东方电机相继宣布整体上市计划,这两支个股短期内的巨大涨幅再次吸引了投资人的目光,可以说机械板块的热度在2007年1季度达到了高峰。
    行业景气度依旧
    在国内和出口需求的拉动下,06 年工程机械行业全面丰收。根据工程机械工业协会预计和海关统计,06 年行业收入同比增长约30%,达到1,641亿元;进口36.0 亿美元,同比增长32.0%,出口45.4 亿美元,同比增长71.8%。
    06 年工程机械表观消费额超过为1,550 亿元,同比增长22%以上,弱于行业增长水平,显示出口拉动对行业的影响仍非常明显。
    从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公布的07 年1 月主要产品销量数据看,同比增幅多在60%以上,行业仍然保持较高的景气度。
    机械行业上涨具有持续性
    我国机械行业主要服务于国内成真市场,进口替代和出口将改变原来我国机械行业在全球市场份额,其中机床行业、重型机械、航空制造、船舶制造、纺织机械竞争环境改善,工程机械出口快速增长,行业整体进入快速增长的通道。
    机械行业三个结构变化:一是市场结构变化,即从原来的中国城镇市场向农村与国外两端延伸;二是产品结构变化,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变化;三是竞争结构变化,政府政策支持将加大型企业的集中度。我们认为我国机械行业的变化是历史性转折,行业的增长具有持续性。
    未来5—10 年机械行业具有大发展
    我国正处于重工业化阶段,根据日本和韩国的重工业化经验来看:日本从50 年代中期到70 年代中期,重工业比重大约从45%上升到75%;韩国从60 年代中期到80 年代中期,重工业比重大约从25%上升到65%,两国完成重工业化的时间大约20 年左右。预计我国完成重工业化所用时间也在20 年左右。
    由于机械设备制造是工业的核心与基础的行业,重工业发展受益最大的无疑是机械行业。现在我国已经发展到重工业化中期阶段,预计在2010 年——2015 年可完成重工业化,因此我们判断未来5—10 年中国的机械行业仍然具有大发展的机遇。
    工业化进程是内生动力
    在中国工业化的过程中,制造业的繁荣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制造业投资、新工业园建设带动叉车和机床的需求;同时引发原材料短缺和煤电油运的紧张;公路铁路建设高潮又刺激工程机械产品的需求。通过对日本、韩国的工业化历程分析,我们认为中国工业化进程也将是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工程机械行业仍处在一个大的景气度上升周期中。
    内需依然强劲 设备采购高峰期
    根据前几个五年计划的经验,设备采购高峰期一般在头两三年07年是“十一五”计划的第二年,许多项目预计会在近两年开工,正处于设备采购高峰期。
    对于工程机械,基建和房地产投资两方面带动的需求仍将强劲。考虑到“十一五”庞大的基建规划,基建投资增速仍将维持高位。
    出口潜力已显 外需背景良好
    除了内需之外,出口已经显示出快速增长的势头,预计将成为行业增长超预期的主要影响因素。从最近几年的出口数据看,造船、工程机械、机床三个子行业,出口增长势头强劲。
    工程机械增长最为显著。三年年均60%以上的出口增长率使2003 年还高达25 亿美元的工程机械逆差被迅速抹平,今年已经实现顺差。并且出口结构较为健康,国有企业占比最高,民营企业占比也在迅速上升,民族资本从整个出口中受益较大;贸易形式以一般贸易为主,加工贸易占比较低,国内创造附加值较高。
    集团资产注入提供外延式增长空间
    盈利超预期增长和估值提升是06 年机械行业有抢眼表现的主要原因,相比之下,07 年机械行业的投资机会或许更多的在于非经营层面的资本运作,集团资产注入给个股带来外延式增长空间。沪东重机集团借壳上市只是07 年机械行业资产注入惊喜的开始。在市场高估值时,母公司理性的选择是将未上市的资产注入上市公司卖个好价钱。在这个过程中,有强大实力母公司的上市公司显然具备格外的战略投资价值。
    主要子行业分析
    工程机械:基本面的超预期将源自出口
    1、工程机械行业已进入中长期快速发展阶段
    中国经济正进入重工业化中期,发达国家工业化历程显示,重工业化期间工程机械获得了长期繁荣。而我国庞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尚处于发展期,城镇化、新农村建设、铁路、公路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建设投资将带动内需持续增长,温和的宏观调控和迅猛的出口增长将使工程机械行业的周期性波动减弱,工程机械将持续5-10 年的快速增长。
    2、07 年行业运行环境依然乐观
    未来2-3 年,铁路、公路建设、十一五规划大型基础工程建设和出口的强劲增长等驱动因素依然存在;07 年固定投资仍将平稳快速增长,且可能快于06 年的增速;06 年3、4 季度,在需求淡季和宏观调控双重压力下工程机械行业增长依然强劲;07 年行业增速可能因06 年增长较高和工程机械产品需求的间歇性特征而小幅回落,但仍能保持20%以上快速增长。
    3、旋挖、挖掘机、混凝土、叉车等子产品景气突出
    由于需求驱动因素的不同和市场结构的差异,各个工程机械子产品未来的增长前景会有分化。旋挖钻机、挖掘机在国内需求旺盛和进口替代的推动下,将呈高速增长的局面(30%-50%);混凝土机械、叉车等将保持快速增长(20%-30%);汽车起重机增长将回落(40%回落至20%左右),推土机、装载机将保持平稳增长(10%-15%)。
    4、估值提升与业绩增长双重效应显现
    在重工业化和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推动下,工程机械行业增长的确定性将逐渐提高市场对行业短期波动的担忧会逐渐弱化,行业整体估值水平将逐步上升,在业绩增长和估值提升的双重效应作用下,工程机械股票仍将表现强劲。
    5、优势企业仍是主流投资标的
    由于工程机械行业特性,市场份额向优势企业集中是必然趋势,优势企业在行业的大发展中获益最大,一线龙头企业仍将是行业投资主流标的。根各子产品的增长趋势以及各公司的未来成长趋势。建议关注:三一重工(600031)、柳工(000528)、中联重科(000157)、安徽合力(600761)。  
版权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为“中国电气自动化网”的,版权均属于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电气自动化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本网转载自其它媒体的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转载均有出处,本网对转载文章不存在侵权等法问题。
  企业新闻 更多
· 皮尔磁:当机械安全遇上工业信息安...
· 皮尔磁:全新的生命周期平台能带来...
· 皮尔磁:SIL 4级FNmux获...
· 皮尔磁重磅亮相2025广州应急安...
· 皮尔磁:安全是新能源时代的通行证...
· 皮尔磁:工业自动化网络架构的“新...
· 皮尔磁:CE认证新规:用户不可不...
· 皮尔磁:探索工业安全技术:PSS...
  产品新闻 更多
· 皮尔磁:安全与可持续性相辅相成...
· 皮尔磁:IO-Link Safe...
· 皮尔磁:模块化安全继电器功能升级...
· 皮尔磁:安全光幕的“人货区分”功...
· 皮尔磁:卷出新高度,安全开关都开...
· 皮尔磁:如何驾驭氢能这把“双刃剑...
· 皮尔磁:工业安全新“势力”——安...
· 皮尔磁标准解读:EN ISO 1...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分类索引 | 服务条款 | VIP会员服务 |《电气自动化企业大全》| 版权声明

客服专线:0898-68552405     媒体合作QQ:910167442
中国电子商务服务联盟成员单位 琼ICP备17003754号
中国电气自动化网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By Electric Automation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