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免费注册|申请VIP会员|固定排名|广告服务
中国电气自动化网首页
PLC | 电  机 | 变 频 器 | 人机界面 | 运动伺服 | 控制传动 | 自动化软件
DCS | 传感器 | 通信网络 | 现场总线 | 数据采集 | 电气开关 | 数传测控
电源 | 嵌入式 | 仪器仪表 | 低压电器 | 机器视觉 | 工业安全 | 工控机
模具 | 电线电缆 | 电子元件 | 成套设备 | 液压气动 | 制 冷
机床 | 电力能源 | 机械设备 | 石油化工 | 矿业冶金 | 水工业
物流 | 轨道交通 | 汽车电子 | 工程机械 | 输 配 电 | 电 梯
企业 供求 新闻 文库
下载 视频 招聘 期刊 会展 培训 库存 论坛 访谈 维修
热词:嵌入式 传感器 电源 主板 工控机 PLC 人机界面 变频器
产品首页 VIP会员产品 所有产品   我要发布产品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电气自动化网首页 >> 产品 >> 详细信息
 
大棚骨架大棚骨架机 郑州市诺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大棚骨架大棚骨架机

产品型号: HJ-7
产品价格: 15800元
产品品牌: 大棚骨架机
   
在线咨询
会员在线咨询,免费获取《电气自动化简讯》双月刊
  联 系 人: 王军
所在区域: 河南.郑州
办公地址: 郑州市高新区管委会
邮  编: 450000
电  话: 0371-67897220
移动电话: 13523456083
传  真: 0371-67897221
电子邮件: nbnykj@126.com
公司主页: http://www.nbnykj.com
 
详细描述:
 


       郑州诺博科技有限公司温室的性能指标   1.温室的透光性能   温室是采光建筑,因而透光率是评价温室透光性能的一项最基本指标。透光率是指透进温室内的光照量与室外光照量的百分比。温室透光率受温室透光覆盖材料透光性能和温室骨架阴影率的影响,而且随着不同季节太阳辐射角度的不同,温室的透光率也在随时变化。温室透光率的高低就成为作物生长和选择种植作物品种的直接影响因素。一般,连栋塑料温室在50%~60%,玻璃温室的透光率在60%~70%,日光温室可达到70%以上。   2.温室的保温性能   加温耗能是温室冬季运行的主要障碍。提高温室的保温性能,降低能耗,是提高温室生产效益的最直接手段。温室的保温比是衡量温室保温性能的一项基本指标。温室保温比是指热阻较小的温室透光材料覆盖面积与热阻较大的温室围护结构覆盖面积同地面积之和的比。保温比越大,说明温室的保温性能越好。   3.温室的耐久性   温室建设必须要考虑其耐久性。温室耐久性受温室材料耐老化性能、温室主体结构的承载能力等因素的影响。透光材料的耐久性除了自身的强度外,还表现在材料透光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不断衰减,而透光率的衰减程度是影响透光材料使用寿命的决定性因素。一般钢结构温室使用寿命在15年以上。要求设计风、雪荷载用25年一遇最大荷载;竹木结构简易温室使用寿命5~10年,设计风、雪荷载用15年一遇最大荷载。

1、 该大棚骨架以高强度无机复合材料与综合填充物为主要原料,具有强度高、隔热性能强、韧性好、耐潮、防腐、寿命长等显著优势。 2、 利用我厂机械生产的高强防水镀塑大棚骨架, 产品表面自然形成一层坚韧的防护膜,即刻成型永不脱落,用来阻止酸碱溶液的腐蚀。取样品浸泡在高浓度的硫酸、盐酸、硝酸等溶液中72小时,色泽和韧性均无变质。 3、 支架的长度、高度、弧度、粗细均可任意调整,无需支柱,大大提高了棚内的采光效果、机械化操作效率和土地的使用面积,可建大跨度春秋大棚和日光温室。 4、 安装拆卸方便,锯、刨、钉、钻均可,充分满足固定性建棚及移动性建棚的需要。具有较强的抗风,抗外载荷能力,荷载抗风力大,拉伸强度大,抗折强度大。操作空间大。 5、 体质轻巧,导热系数小,不毁膜、不烫膜,延长棚膜的寿命。没有水泥钢架的笨重,颜色任意调配,即美观大方,又适合农作物对特定颜色的需求。 6、 采光好,可在冬季最大限度吸收阳光,土壤保温期长,棚内温度高,阳光有效透过率高。 7、 经测定在高温低温中,急冷急热不变形,适应于全国不同地区的气候变化

 

通过中国电气自动化网在线联系该用户:
关于:
需求意向:
* 验证码: 点击可刷新
 
用户: 密码:  
如果您还不是中国电气自动化网(www.ea-china.com)的注册用户,立刻免费注册

此信息未经核实,本网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为保障您的利益,建议优先选择VIP诚信企业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分类索引 | 服务条款 | VIP会员服务 |《电气自动化企业大全》| 版权声明

客服专线:0898-68552405     媒体合作QQ:910167442
中国电子商务服务联盟成员单位 琼ICP备17003754号
中国电气自动化网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By Electric Automation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