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收藏本站 | 免费注册|申请VIP会员|固定排名|广告服务
中国电气自动化网首页
PLC | 电  机 | 变 频 器 | 人机界面 | 运动伺服 | 控制传动 | 自动化软件
DCS | 传感器 | 通信网络 | 现场总线 | 数据采集 | 电气开关 | 数传测控
电源 | 嵌入式 | 仪器仪表 | 低压电器 | 机器视觉 | 工业安全 | 工控机
模具 | 电线电缆 | 电子元件 | 成套设备 | 液压气动 | 制 冷
机床 | 电力能源 | 机械设备 | 石油化工 | 矿业冶金 | 水工业
物流 | 轨道交通 | 汽车电子 | 工程机械 | 输 配 电 | 电 梯
产品 企业 供求 新闻
下载 视频 招聘 期刊 会展 培训 库存 论坛 访谈 维修  
热词:嵌入式 传感器 电源 主板 工控机 PLC 人机界面 变频器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电气自动化网首页 >> 文库首页>>详细信息

金属氧化锌避雷器技术规范 
(发布日期:2013-5-24 16:26:00) 来源:
 
   
金属氧化锌避雷器技术规范
1、氧化锌避雷器型号、验收应符合DL/T804、GB50150的规定。普阀避雷器属于淘汰产品,对110KV-200KV普阀避雷器,应积极进行更换。
2、其他用于保护干式变压器、发电机灭磁回路、GIS等的特殊金属氧化物避雷器,其特性参数由用户根据设备的特点与厂家协商确定。
3、金属氧化锌避雷器安装引线的连接不应使端子受到超过允许的外加应力。
4、金属氧化锌避雷器的排气通道应通畅。排除的气体不致于引起相间或对地闪络,并不得喷向其他电气设备。
5、电厂开关站雷电侵入波的防护应符合规程要求,并满足开关站设备的安全运行。
避雷器运行技术要求:
1、应在运行中按规程要求带电测量泄漏电流。当发现异常情况时,应及时查明原因。35KV及以上电压等级金属氧化物可用带电测试替代定期停电试验,但对500KV金属氧化锌避雷器应3-5年进行一次停电试验。
a)新投产的110KV及以上避雷器应三个月后测量一次,三个月以后半年再测量一次。以后每年雷雨季节前测量一次,应在晴朗天气下进行。
b)测量时应记录电压,环境温度,大气条件以及外套污秽情况等运行条件。
c)测量结果与出厂或投运时,以及前几次的数据进行比较,如发现异常,可与同类设备的测量数据进行比较。必要时可停电进行直流参考电压等有关项目的测量
2、严格遵守高压避雷器电导电流测试周期,雷雨季节前后各测量一次。110KV及以上电压等级避雷器宜安装电导电流在线监测表计。对已安装在线监测表计的避雷器,每天至少巡视一次,每半月记录一次,并加强数据分析。
3、定期用红外热像仪扫描避雷器本体、电气连接部位等,检查是否存在异常温升。(中国电气网提供支持, 协作B2B网站大全 http://hao.cngaoge.cn)
相关氧化锌避雷器文章阅读: 
免费B2B网站 http://www.cngaoge.cn B2B网站大全 http://hao.cngaoge.cn
 
乐清登瑞电气有限公司
所在区域: 浙江.温州 邮编: 325604
公司地址: 浙江乐清柳市前窑工业区 联系人:张先生 先生 (销售经理)
办公电话: 0577-27879260 传真: 0577-27879560
移动电话: 13216019559 电邮: 登录查看或通过本网留言
公司主页: http://www.cndrele.com
通过中国电气自动化网在线联系该用户:
关于:
需求意向:
* 验证码: 点击可刷新
 
用户: 密码:  
如果您还不是中国电气自动化网(www.ea-china.com)的注册用户,立刻免费注册

   企业新闻 更多
· 皮尔磁:为“功勋”压机注入现代安...
· 皮尔磁携手德尔格共话氢能生产与功...
· 皮尔磁:以市场为导向,定义安全自...
· 皮尔磁:让工业燃烧器更加安全智能...
· 皮尔磁:当机械安全遇上工业信息安...
· 皮尔磁:全新的生命周期平台能带来...
· 皮尔磁:SIL 4级FNmux获...
· 皮尔磁重磅亮相2025广州应急安...
  产品新闻 更多
· 皮尔磁:安全速度监控的全能战士...
· 皮尔磁:一把“小门锁”,轻松拿捏...
· 皮尔磁:安全与可持续性相辅相成...
· 皮尔磁:IO-Link Safe...
· 皮尔磁:模块化安全继电器功能升级...
· 皮尔磁:安全光幕的“人货区分”功...
· 皮尔磁:卷出新高度,安全开关都开...
· 皮尔磁:如何驾驭氢能这把“双刃剑...

广告服务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分类索引 | 服务条款 | VIP会员服务 |《电气自动化企业大全》| 版权声明

客服专线:0898-68552405     媒体合作QQ:910167442
中国电子商务服务联盟成员单位 琼ICP备17003754号
中国电气自动化网 版权所有 © Copyright By Electric Automation of China